庐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首游记,被他写成千古绝唱,后两句充满哲 [复制链接]

1#
专业白癜风品牌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hcbx/hztj/

诗人写诗就是在写故事。用诗记录下了他的故事。要读懂诗,就得先读诗人的故事。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史册中,“诗”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星。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苏轼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他进士及第之后没多久,因为王安石推行变法。他的*见不同,就被迫出京。从此以后,连连被贬,开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就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以自嘲的口吻写道:“问汝平生功业,*州惠州儋州”。寥寥数语,道尽了半生的无奈。

《题西林壁》作于年,彼时已四十七岁的苏轼,正走在去汝州上任团练副使的路上。途中跟朋友参寥一起去庐山游玩。庐山的崇高,各个山峰形态各异,风景秀丽。激发了苏轼的超逸的情感。写出了可以媲美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顾名思义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这首诗表面写景,又充满哲理,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内心真实的感受: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也就是说,只有跳出庐山,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风貌。全诗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哲理。

我认为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只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说作者自己的境遇。进士及第之后,苏轼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就因为王安石变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之后就一直在被贬的路上。他的一生不得志,或许旁人看得清楚。是因为他狂放不羁,不同流合污,不愿追随*派,只想坚守本心。

但是他自己就想不通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对,坚持本心难道也是错。所以,他自己对自己的境遇也是“当局者迷”。

他一生坎坷,远离家乡,有三十多年都在贬谪的路上。他虽然对自己的境遇“当局者迷”,但是他却不消沉,他是一个十足的乐天派。

不管生活多难,他都能以旷达的心态,面对人生困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