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山水传说与桂林风景线华之旅
TUhjnbcbe - 2023/6/23 21:10:00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众多的文物古迹,使人发怀古之幽情;动人的传说故事,令人遐思无限,淳厚的民俗风情,令人迷醉神怡……

秀甲天下的这方热土,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7′,北纬25°16′,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故得古人“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之赞誉,其交通极为便利,湘桂铁路贯穿南北,公路纵横交错,民航四通八达,通往北京、上海、西安、香港等地,共十数条航线,每天发航7~15架次,年运载量达60余万人次。桂林,我国有疆的一颗宝石。它的风景线上流动着美的旋律。
  ·神仙洞府——七星岩·
  桂林石美、洞奇,其风格瑰丽多姿、洞道曲折,或晶莹剔透、幽幻奇特,或雄伟壮观、深遂莫测。
  在桂林周围多处的奇岩怪洞中,七星岩以其游览历史的久远、神奇绚丽的景致和想象丰富的神话传说而闻名。”七星岩的景点有40多处,人在洞里行,犹如在仙境徜徉,整个游程就在“神仙洞府”中延伸。

相传,七星岩曾是仙人洞府。日华、月华两位仙人就在洞内居往。一天有个叫郑冠卿的县令来七星岩游览,在洞口遇见了两位道上,他们邀郑冠卿到洞中的“棋盘山”饮酒下棋,道士请郑冠卿吹笛于,他接过笛子却吹不出声音,道土奏乐他也听不见。郑冠卿想喝·酒,酒壶仅存点滴,他感到很纳闷,便告辞道士走出岩洞。在洞口他又遇见了两个樵夫,樵夫告诉他,刚才邀他下棋的就是日华、月华两位神仙。他刚想详问,樵夫已渺无踪影。谁知他在洞中只呆了那么一会儿,回到家里,夫人却说他一去就是三年没有音信。这个县令在七星岩遇仙的故事广为流传,七星岩这“神仙洞府”的名声也就远扬四方了。
  七星岩的游程有米。从岩口沿石级下到“第一洞天”,就如置身在当年地下河的冲刷处,抬头看,顶上石乳高悬,如一尾鲤鱼正飞动鳍尾全力向洞口游去。洞的左侧,石崖横出足有20米高,土面平坦,依稀可辨上层河道的遗迹,七星岩百万年前是一条地下河的河床,后因地壳运动,地下河上升,露出地面而成为现在的岩洞。
  沿着游览线,经过岩内最高的地方,来到一个低矮的洞门前,洞门上有一只”小免子”,好象被游人惊醒了一场好梦,在用尽力气往门上爬,其动态逼真可爱。进了矮门就是一条岩顶洁白平坦的长廊,古人说这里是“玉为墙壁雪为城”(宋刘克庄),“以云作地石作天”(清袁枚)。导游小姐说这里叫“空谷传声”,因为只要用脚轻轻往地上一跺,就会发出咚咚的响声。这番话会引起游人的极大兴趣。一时间跺脚声不断,欢笑声连连。七星岩岩洞分上、中、下三层,“空谷传声”是中层,跺地的咚咚声,说明中层与下层的结合处很薄,游人可要脚下留情哦。
  在前方,地下河水时隐时现,光斑闪烁,又是一个奇特的溶岩世界:“米粮山”、“瓜果山”、“巨石镇蛇”、“九龙戏水”等,组成一幅幅丰收在望,栩栩如生的画面,右边·‘小桥流水人家”,桥下水流瀑潺,桥上人行匆匆;左边“山川林本丛生”,崖绝壁峭石奇,草盛林深木怪,造型惟妙惟肖。
  说是“巧夺天工”对吗?不对,这是“天工巧夺”,因为这一切美不胜收的景色,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洞露出地面,雨水一如既庄地沿洞顶缝隙渗入洞内,溶解石灰岩,与自身携带的晶体凝结,年代久远,便形成了眼前这于姿百态,蔚为大观的石乳、石筍、石柱、石慢、石花的岩溶景观。这些景观在人们充满智慧的想象中,变得更加瑰丽多姿。
  上了坡,进入另一个洞天世界。它是洞里最宽阔的地方,数十米宽的洞厅四周景致更显苍茫。前面云天浩瀚、雾海茫茫,后面根根石乳、石柱、石苟,或如剑戟,或如天柱。就在这片美丽的峰林间,一条小路透迤通向远方。置身这一曾你“南天门”的景点里,”仙气”缭绕,似可闻天籁之音。
  再往前行,仍然是周游“仙境”。“银河鹊桥”虽充满了人生的悲剧意味”而此景却是极其真实、生动。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每年七月七,才能鹊桥相会,再过去不远,是女蜗殿。似乎能真实地看见女神女娲在艰难地手举石头飞升补天,那人首蛇身的影子倏忽消失,只遗下一块补天用的石头,让人幻想那洪荒时代的神秘。
  前行,走过“熊猫戏球”、“奇象异洞”、“万里长城”、“无底深潭”等景点,又是一处“米粮山”。这原是一面石灰岩崖壁,年深月久,又是“自然”这个能工巧匠把它雕成了五谷丰登的景象。
  “蟠桃送客”,这七星岩游程的最后一景,就在洞厅中央。一块很象大蟠桃的乳石,圆而光滑,静静地立在一个晶莹洁白的乳石玉盘中。传说这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吃剩下的,而它更象一个大寿桃,寓意吉佯,祝大家走出“神仙洞府”,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七星岩作为游览胜地,已有余年的历史。它又称栖霞洞、仙李岩、仙迹洞、碧虚岩。骚人墨客在洞内外留下了数十件石刻,有些石刻随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了,留下来的仍以其书法造诣启迪后人。宋范成大的《碧虚铭》,柯梦得的《方公祠堂迎送神曲》,梁安世的《七星岩·西江月》,和明人张文熙的“第一洞天”石刻,都能使游人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爱国之情。这或许是日华、月华两位洞中神仙当年未卜未知的效果吧。
  ·象山水月·
  象山,桂林山水的象征。当游人站在解放桥向南而望,西岸临江的象山便映入眼帘,汲于水中的大象,象鼻和象身构成一孔半圆洞。漓水穿洞南去,水中倒影宛如一弯俘在水中的明月。这天然美景,便是被人称奇的“象山水月”。

象山,也称象鼻山,原名漓山。北宋乐史《太平衰字记》释其名曰:“漓山在漓水之阳,因此名焉。”唐会昌年间(~年),任桂管观察使的元晦以“漓”与“骊”音近,遂将之改变为“宜山”,意指此山风景宜人。唐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中又言此山为“沉水山”,他说:“一名沉水山,以其山在水中,遂名之。”象山不以其名奇而闻名于世,它虽无叠彩的高峭、独秀的挺拔,更无南溪的冷峻,但却逼真而形象、景异而神奇,相传它是一头善良而正直的大象变成的。
  很久以前,一群大象因为爱上漓江两岸的风光,在这里安下了家,后来被一个英雄制服了,成为人类的好朋友,为人类耕田运货。它非常憨厚、善良,给人带来了欢乐。谁知皇帝知道了桂林有一群吉祥的大象,便想占为已有。他派兵来捉拿不肯进贡大象的英雄、却被英雄杀得片甲不留。皇帝又怒又气,便亲率精兵良将,来桂林剿灭胆敢抗旨的臣民。由于敌众我寡,英雄英勇地战死在沙场,大象见主人倒下了,便四处奔逃,唯有头象依然守护着主人的尸体。皇帝看见这只大象就跳上象背想制服它,谁知却被大象摔在地下,气得皇帝又一次跳上象背,并抽出宝剑插入象背,大象愤怒了,再次把皇帝摔下地,然后用脚将皇帝踏死。大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流着鲜血来到它喜爱的漓江边,慢慢地汲着水,直至生命终结,尸体化为一座象山。远看象山,那山上的主塔,就象是皇帝宝剑的剑柄。
  象山的腰腹有象眼岩,岩口极像大象的眼睛,扁而长。岩内现已开发了游览项目,可以让人领略奇洞的乐趣。象山虽不太高,但面对漓江,视野显得分外开阔。从东、西麓的石阶到达山顶,满目葱宠。平坦的山顶上,有一座明代建的普贤塔,3层高,以砖砌就,底层和中层呈八角形,顶层为圆鼓形,塔身嵌有普贤菩萨像。这座古塔立于象山之巅,曾如一位阅尽沧桑的老人,静观桂林城的风风雨雨。
  在19世纪中叶,太平*北上攻打桂林城时,普贤塔曾是总指挥部,以象山为桥头堡攻打桂林达一个多月,炮弹如雨。太平*的勇士们在炮火的掩扩下,向城中挺进,打得清兵喊爹叫娘,吓得巡抚周鸣鹤仓皇奔命。后因战略需要,太平*暂且放弃桂林,撤围继续北上,在撤围前,为了迷惑敌人,他们用稻草扎成许多假人,点上长长的鞭炮,然后在鞭炮声中离去。清兵以为太平*又要进攻,便龟缩在城中不敢动弹,待醒悟过来,方知上当。普贤塔依然耸立在象山之巅,但哪还有太平*的踪影。如今登上象山,枪炮声仿佛依稀可闻。山下的云峰寺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中,尚存有当年太平*攻打桂林城时用过的*械及其他一些有关资料。
  对“象山水月”一景,宋代蓟北处士兽吟咏道。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这首诗对水月永不分离的形象而帖切的描摹,至今仍令人玩味无穷。
  “透彻山背,顶高数十丈”的水月洞和临江陡峭的崖壁,是象山石刻的荟萃之处。共有宋以来的石刻50余件,张孝祥、张维、范成大、朱晞颜、陆游、张埏、张自明、陈畴、卓樗等人均留下佳作,其中陆游的诗札颇有说道。
  陆游并未亲临佳林,他的一位朋友广西平乐县令,将其寄予的诗札“命工刻于崖石,与世人共之。”因为在他看来,陆游的这些诗礼”语精而墨妙,洒然如见其人”。“放翁先生文章翰墨,凌跨前辈,为一世标准。”于是,陆游的书法珍品得以在桂林留存。这些留存的诗札有:《自警》、《读李泌事有感》、《闲趣》、《白首》、《太古》、《舟中戏书》等。
  范成大则为象山水月洞正名,并作《复水月洞铭》刻在洞中,希望水月洞名“百世之后,尚无改也”。果然如他所言,水月洞名至今己为桂林人所熟悉,这异乎寻常的水月景致不仅映入人们的眼帘,而且印入人们的心里。
  象山水月所在的象山公园是游人的好去处,人们喜欢在节假日来此,或登山游玩、或乘船穿洞。在皓月当空之夜,情侣们双双来到象山脚下,在“爱情岛”上互诉衷情。此时明月与水月辉映,江风吹拂,天上人间,虚幻真实,山盟滔滔,信誓旦旦……假若你能来桂林旅游,不妨也来欣赏这迷人的夜色。
  ·漓江画廊·
  漓江,走出大山的怀抱,千转百回,不折不挠,向着桂林流来,送来了桂林山水的精华,吟咏出写不尽的诗篇,勾勒出画不完的图画,它既是一幢流芳百世的诗库,又是一幅娇艳夺目的画卷。

在漓江风景区,从桂林至阳朔83公里的水程上,岩溶地貌丰富,不仅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还独具深潭险滩、流泉飞瀑。游漓江,万点奇峰来岸迎,秀水千曲入梦来;游漓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游漓江,人在江中游,如在画中行;游漓江,使你驰骋想象力,作一次快乐人生之旅。
  漓江的游程,从象鼻山启航,对岸是皆洲。訾洲,唐时就是游览胜地。柳宗元曾在《訾家洲亭记》中细腻地描写了那时訾洲的亭台景色:”南为燕亭,延宇垂阿,步檐更衣,周若一舍。北有崇轩,以临千里,左浮飞阁。右列闲馆,比舟为梁,与波升降。”并且感叹道:“盖非桂山之灵,不足以环视,非是洲之旷,不足以极视。”如今訾洲绿树掩映、果圆飘香,临江河滩已成为天然泳场,船一离岸,便行于青峰之间,过穿山、斗鸡山、净瓶山、一片峰林映入眼帘。青峰座座如剑戟,拔地峭矗,直指苍天。这是奇峰镇,当年太平*曾驻扎在此厉兵秣马。船出奇峰镇,过父子岩,只见临江有座圩镇,古老的石板码头伸向江中,捣衣声阵阵,临江房屋露出几角飞檐,古色古香,街上有青石板路。镇南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单拱石桥——万寿桥,它就是大圩镇,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傍着漓江,大圩镇的水路交通颇有优势,所以集市愈益繁荣。
  船很快行入第二景区,这是漓江风光妙景处。这里的主要景点有“望夫石”、“草坪帷幕”、”冠岩幽府”、“半边渡”、“石人推磨”、“鲤鱼挂壁”、”浪石”、”九马画山”、“*布倒影”、“兴坪佳景”等等。
  望夫石立在牛米滩右面的山顶上,它有一个催人泪下的传说。相传一对船家夫妇行船至此,因滩上水浅不能行船,只好等待。直等到米吃光了,仍开不了船。大夫爬到山上远望,希望漓江水涨救他们全家性命,可是他失望了,变成了石人。妻子背着小孩寻找丈夫,见状后悲痛欲绝,也化作了石人。游船靠近望夫石,听着这个故事,游客们都会情不自禁地举目仰望。
  冠岩幽府有“兼水之奇”的盛誉,它岩内有洞,洞中又有洞,地下河水訇然作响,它不仅引来游客,还使探险者跃跃欲试,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觅出了地下河的芳踪。原来,它来自灵川县的南圩河。南圩河水南来经过冠岩幽府流入漓江,漓江便又多了一条支流。
  半边渡则又是一奇。古人有诗曰:“此地江山成一绝,削壁垂河渡半边。”这里,临江山壁切断了村人的来往去路,往来只好凭借渡船,因船在同一江边的上下游摆渡,故曰半边渡。冠岩下去至杨堤,一滩接一滩,有鸳鸯滩、闹滩、双全滩、锣鼓滩、丈滩、鸭仔滩、鸡仔滩等7个滩,当地人以逆水行舟过滩的顺序将之编成一个顺口溜:“鸡仔鸭仔上丈滩,锣鼓双全市鸳鸯。”这首顺口溜不仅朗朗上口,易记易读,还生动形象颇为有趣。过杨堤经“浪石滩头卓笔峰”等胜景。便到了最著名的景点:“九马画山。”
  九马画山峻赠的山壁平整如削,壁上石纹斑斓有致,酷似一幅群马图。相传这壁上的马是一群天马,粥马温孙大圣无意放马,这些天马逃下凡间,见这一带山好水好就不愿离去,直到天神追来,它们仍愿意留在这里,便隐匿于壁中,变为画山九马。然而要认出壁上的群马,也并非易事,有民谣为证:“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儿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于是人们都以能看出山壁上的马为乐事。有人说这画山上的纹路也如仙女起舞、驾凤凌空、天上流云……画山真是一幅看不够、猜不透的“画”。
  画山赏“画”,意犹未尽,船就到了江面开阔平滑如“布”的*布滩。这里是看山峰倒影的最佳处,青山倒影浑然一体,舟行江中如在山巅中行,船到兴坪。随湾流而下。这里,时而两岸奇峰映入江中,时而竹重婆姿迎风轻舞,时而田园渔村随流水展现,时而滩上林中牛儿小憩。果然“阳朔佳胜在兴坪。”它自有一番自然、朴实、恬静、清纯的美。
  过兴坪,向阳朔,这是游江观景的尾声。水依然清悠、山依然未尽,只是石山峰林渐转为土山土岭,让人感到了另一种粗犷的美,待看到粗犷、憨厚的龙头山,进青峰佳境,再过碧莲峰,便到了此行的终点。
  有了这一历程,假若你夸口看尽了漓江画廓,那就错了。看漓江,晴天雨天大不同。晴日下的漓江风景,山色清朗,无遮无拦,一览无余,山映在江中,清晰妩媚,却缺乏似梦柔情;烟雨时节,漓江山色空濛,水自多情,船犁江波穿雾海,漓江全在画家的挥毫泼墨之中,一片朦胧、一片梦境。此时身在漓江上,心在仙境中,吸上一口漓江雾,涤去心尘和俗念……清脆的鸟鸣幽幽渺渺,隔雾循声,轻纱中鹭
  
   拍翅,又添几分恬淡惬意。这些似真似幻的感觉,是晴日下所难以领略的;若得冬雪后游漓江,那莹洁的两岸、莹洁的滩头,更显江水清纯。
  近年来发展旅游业,漓江游又添了融风光名胜与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新项目,如:滩头簧火晚会、游江婚礼、漓江夜游、摄影旅游等等。每一个项目都能给人一种“新感受”。
  漓江又名漓水,此名之由来,缘于南宋周去非的“今桂水名漓者,言离湘之一派而来也。”漓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神奇宝藏,是一条连起中外人民友谊的纽带。
  ·骆驼山·雷酒人·
  骆驼山,坐落在七星公园内,它是一座拔地而起,无偶相伴的孤峰,山峰酷似一头伏地的单峰骆驼。它的头昂起,象在焦急地等待,而轻松的姿势,又象在小憩。阳光下,山石光斑灿然耀目,烟雨中朦胧的山影又如行走中的骆驼,似真似幻。从七星岩出来的游客都爱在这山下留影。人们在这里仁足,或许是由于崇敬骆驼在瀚海艰难跋涉的顽强性格吧。
  细看骆驼山,又觉得它象一把酒壶。过去它曾叫过酒壶山。“壶山”两个大字至今还刻在南边的山壁上。传说过去山下住着一位名叫雷鸣春的书生,很有才华,明代灭亡后,他无意仕途,便在这里隐居,靠种桃度日。他是一个“酒神”,种桃收桃都带着酒壶,人们便称他雷酒人。由于他嗜酒如命,死后,人们就将他葬在壶山,让他伴着“酒壶”和桃林长眠九泉。
  壶山下,每到春季,成片的桃树碧叶红花,如天上彩霞,煞是好看,被列为桂林八景之一,命名为:“壶山赤霞。”古代,这里为春游的踏青观花之所。清代欧阳辂就有《壶山看桃花》一诗:“壶山去天一尺五,下望群山纷可数。东风载酒远相寻,知有桃花在深坞……讵可花前不醉归,便遣匆匆偕花去。”
  骆驼山下不仅是“壶山赤霞”,在这古老的骆驼山下,还有盆景艺苑、驼峰茶社,西麓有桂林动物园等,现己构成一个有烘托、有呼应。统一规划的游览区。
  盆景艺苑占地7亩,园林式的格局深幽宁静。花格上摆放着一盆盆充满诗情画意的假山盆景、树根盆景、钟乳石盆景。假山盆景聚了桂林的名山:伏波山、叠彩山、象鼻山……其造型之象,真可谓是实景缩影;树根盆景或道劲、或舒展,曲尽岭南风静;独具桂林岩溶地貌特点的钟乳石盆景,更是浓缩了奇洞的千姿百态,突出地表现了佳林盆景艺术的风格。如果说骆驼山以其逼真而引人注目的话,盆景艺苑则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骆峰茶社就在盆景艺苑旁,这里四季茶香飘溢,游园乏了,渴了,在此憩息片刻,喝上一杯茶,可以解乏生津。茶社的右前方有几株挺拔的枫树,夏日,枫叶浓荫摇曳;深秋,枫树红叶满枝。骆驼山秋天的景色仿佛活在红枫叶的脉络里,人们都爱拾取一片枫叶,因为谁都愿留下一个桂林秋天的记忆。
  骆驼山的西麓,是桂林动物园,园内有大熊猫、黑叶猴等珍奇动物。熊猫胖乎乎的憨态会使你感到趣味无穷:黑叶猴拖着长尾巴,动作灵巧顽皮,能逗得人捧腹大笑。园内那活生生的骆驼,能使你想到骆驼山的形象,禁不住又一次叹服造物主的*斧神功。
  沿骆驼山的北面走去,可达冷水岩。这是一个古岩洞。宋元丰元年(年),曾布、刘谊等7人结伴游此岩,吟诗作对,你来我去、好不快活。刘谊写下游览冷水岩的感受:“屈曲而入,则流水横其中,碧乳垂其上,周环四视,其状如雕镌刻镂。”为了吹捧曾布,刘谊将这个美丽奇特的岩洞另起一名:“曾公岩”,故冷水岩也称曾公岩。过去,这些山川奇洞只有雅土才有闲情逸致游玩,现在桂林山水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古老的骆驼山如今变得越来越年轻,酒壶山也正从浓浓醉意中醒来。
  ·花桥·鲁班·
  花桥,玲拢精巧.是桂林的古建筑之一,它象一道彩虹横卧于小东江与灵剑溪的会台处,一头连着熙攘的闹市,另一头连着“北斗悬列宿,南夭标七峰”的七星公园秀丽景色。
  花桥最早建于宋代,当时名叫嘉熙桥。因桥东左侧有块叫天柱石的巨石,人们又将之唤作天柱桥,后因山洪暴发,嘉熙桥被冲毁。明景泰年间重建一座木桥,嘉靖十九年(年)又将木桥改建为石桥,改建时加筑了宜于分洪的七孔旱桥,以免因山洪袭来被冲毁。重建之时,正值山花烂漫的季节,桥下“满溪流水半溪花,”人们就给它起了个非常优美的名字——花桥。花桥在历史上也曾有几次重修,本世纪60年代再次重修。重修后的花桥,几乎没改变原貌,只将七孔旱桥改为六孔旱桥。布局更加合理,结构也更加坚固。花桥全长.5米、宽约6米。水桥为桥亭式的建筑,红梁、绿琉璃瓦、青石板筑桥面,民族色彩浓郁,与周围的山光水色融为一体,一年四季,芳香四溢,逢上喜庆佳节,更是彩旗招展。节日之夜,桥上彩灯竟放,江面点点波光,桥上桥下相映成趣,组成一幅祥和的节日夜景图。
  花桥美,还美在其所占的地势。它在七星山下,看山;山势挺拔;看水,绿水如带。桥在山之下,水之上,绿琉璃瓦面如水中闪烁的光波,又象通向山间的一排绿荫。
  站在花桥上倚栏伫立,眺望江岸,北岸竹林婆娑的沙洲上,儿童们在嬉戏游乐,施转电马、自控飞机、小火车,沙洲里的欢笑不时飘上桥来,谁听了也会被这孩童的欢笑所感染。南岸是江水轻轻绕过的月牙山脚,山麓上的襟江阁象别在陡壁上的一枚胸针,别致优雅。桥下的石拱也如这条江一般秀美,一尺余宽的拱脚既能承受得住洪水的考验,又能使石拱与倒影形成一轮明月。若是走过花桥。站在南岸的伴月亭朝水桥四孔望去,那四个桥孔宛如四轮明月浮在江面。
  相传这美丽的花桥也是来之不易的。若没有鲁班神助,花桥别想修建成功。鲁班帮助修桥的故事流传在民间,众口皆碑。传说中的鲁班,为修花桥捐献了数不尽的钱财,并在桥上安放了斩龙剑,使专门破坏修桥的蚊龙望而生畏,从而使桥得以顺利合拢。是他挑来铁水浇铸桥面,使桥更加坚固,增强了抵御洪水的能力。传说中的鲁班平易近人、幽默诙谐,是劳动人民心目中聪明智慧的能工巧匠形象。然而,传说终究是传说,花桥毕竟是劳动人民自己发挥聪明才智而建成的。
  也有人说花桥是一条龙,桥东的天柱石是龙头,花桥是龙身。走在桥上,或许还能感受到它欲腾飞时的深沉呢!你若不信,就请到花桥走走,细细地体验体验吧。
  ·桂海碑林·
  “桂海”取自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的“桂海”二字,实指桂林。桂海碑林,萎革了多件摩崖石刻。它原称龙隐岩,也叫布袋岩,因岩壁、岩顶石刻密布,被人冠以“桂海碑林”之美名。传说龙隐岩过去曾是老龙隐居的地方,或许是沾了老龙的“灵气”吧,“桂海碑林”这个名字一经叫起,便如腾飞的老龙,名扬四海了。
  从七星公园的月牙山下拾级走向临江的西南麓山道,便可达龙隐洞。洞壁上隐约可寻见片片“龙鳞”,其实这不过是龙隐洞传说留下的想象而已,壁上的石刻才是真实的。请看洞口左壁上一副清人刘德宜题刻的长联:
  “龙从何处飞来,看秀峰对峙,漓水前横,终当际会风云,破浪不尝居此地;
  隐是伊谁偕汝,喜旁倚月牙,下临象鼻,莫便奔腾湖海,幽栖聊为寄闲身。”
  读此长联,桂林山水凸显眼前。看着洞中穿岩的江水,更使人深悟作者之情怀。龙隐洞因有“龙”破壁而飞,故引得文人墨客有题而作。尤以榜书居多,“神龙遗迹”(明·张祜).“龙池”(明·吴谦),“龙窌”(清·林德均),也有与龙无多大关系的唐代石刻《杜鹃花唱和诗》。百刻中的字迹因年代久远已不易辨清,而它的存在也可以证实龙隐洞在当年也是文人喜游之地。
  桂林奇峰异洞间的摩崖石刻达0多件,龙隐岩最为集中。它与龙隐洞紧紧相邻。岩内“高而明”,冬暖夏凉,难怪会有这许多石刻留存。宋代石刻尤多,且最有史学价值。《平蛮三将题名》碑,对研究北宋皇祐年间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领兵起义的史实极有参考价值。另一块题为《桂林撤戍记》的宋代碑刻记录了南宋后期的抗元史实。育朱晞颜摩刻的梅挚论述官吏五种弊端的《五痒说》,可谓言辞辛辣,痛快淋漓,他将“急证暴敛,剥下奉上’斥为祖赋之瘴;“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斥为刑狱之瘴;“昏晨醉饮,废驰王事”斥为饮食之瘴;“侵民牟利,以实私储”,斥为货财之瘴;“盛拣姬妾,以娱声色”斥为帷薄之瘴。读《五瘴说》碑文,不由得为古人计贬时弊的勇气而生敬佩之感。宋碑中最著名的是《元祐*籍碑》。它是一件珍贵的石刻文物。宋崇宁四年(5年)宰相蔡京将司马光、文彦博、苏拭等人,列为元祐奸*,宋徽宗赵佶亲笔书写并命刻石立于文德殿门东壁,又令蔡京书写,在全国刻石立碑。时间仅过一年皇帝就“固随感悟”。下诏将碑尽毁之,此碑全国荡然无存。宋宁宗(赵扩)庆元四年(年),被列为元祐*人之一的梁焘之的曾孙梁律,到桂林任静江府铃辖,他在龙隐岩重新刻这块石碑,一则表示自己对奸佞小人的愤怒,二则以自己是“*人”之后而自豪。没想到,这块石刻成为全国记载这一事件的仅存最完整的一块。它客观地描述了宋代统治者内部严酷争斗的史实,成为研究宋史的重要实证材料之一。后人来此读《元祐*籍碑》深有感触,明人罗作为此赋诗一首:
  “元祐由来五百秋,*人姓字此间留。
  中衰宋室匡攸定,贝锦谗言谮不休。
  岩石坚刚胜竹帛,薜萝掩覆若金鸥。
  贤良自是流芳远,追贬徒劳奸佞谋。”
  清末主张变法的康有为来此,读了《元祐*籍碑》后,写下了百字跋文,并刻于此碑左下角。后被列为“逆迹”,而遭凿毁。
  岩内也有许多描写桂林山水的诗文和直抒胸臆之作。如*庭坚书写的南朝著名诗人颜廷之伪《五君咏》诗。它原刻于独秀峰下读书岩前的五咏堂中,后因堂被毁,清人梁章矩令人重刻。抗日战争时期。又不知此碑下落。解放后人们又据拓本再资重刻,移入龙隐岩内。《五君咏》碑的上方是宋代米萧、程节的唱和诗石刻。岩内还有清康熙四年(年)刻的观音像,其线条流畅刚劲,形象生动。在堆髻上还刻有3个小头像。
  碑林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碑刻所展现的书法艺术。这些碑刻行、借、篆等字体兼商有之,有著名书法家米帝、*庭坚、石曼卿等人的力作。游人立于岩内,恍如置身于书法长廓,或沉雄有力、或飘逸潇洒、或劲古奇妙,令人赞叹不已。
  看碑林不同于流览山水,而岩内外也不乏游览之处。看累了石碑,你可以在岩内的石凳上稍坐片刻,也可走出岩外,看幽静的小道旁绿树延伸,看绿树掩映着的藏碑阁,碧瓦飞檐,雅静怡人。当年此处曾是佛家禅院,尔今禅语僧歌虽不相闻,而无言的拓片石刻藏于阁中,也能唤起同一种纯净心灵的美感。
  桂海碑林的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为广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后还将进一步开发,到时游人来到此处不仅能看到古代碑刻,还可观赏到近代、现代名人的诗碑,并能购买到自己喜受的碑刻拓片,使你慕名而来,满意而归。
  ·西山·
  西山风景区的大门为仿古建筑,长廓亭阁与大门紧紧相连。往里走,右边的西湖微风吹皱,涟畸连绵,玉带拱桥下游船穿梭。中间草坪茵茵绿草如绒毯一般铺向山脚,坪中名贵花木绿叶婆娑,芬芳馥郁。左边的熊本民居馆展现了与桂林结为友好城市的日本熊本市人的风情习俗,那日本民居的建筑风格给人典雅之感,再过去的那一片雄伟的建筑群是桂林博物馆。它雪墙绿瓦,四周一泓碧水萦绕,水中波光折映馆楼,又添几分妩媚。那形似南方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庞大建筑,构思独特,体现了桂林山城、水城的特点,桂林博物馆为地方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桂林历史文物陈列室》中的展品,跨越了年岁月,生动地叙述了桂林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历史。《广西少数民族民俗陈列室》中的民俗物品,形象地介绍了广西少数民族的生活、生产、节日、婚恋等多彩风情。在《明、清青瓷陈列室》中,有梅瓶、青花瓶等名贵瓷器。《国际友人礼品陈列室》中,则是桂林这座著名风景游览城市与五大洲朋友友好往来的见证。博物馆里还收藏有古动物化石、石器、铜器、陶器、玉器、字画等文物余件。
  走出博物馆,似乎置身于一个更博大的博物馆中。原来这是西山的历史回音所使然。西山在于余年前的唐代已是桂林梵宇辉蝗的旅游圣地了。唐代建的西庆林寺(后又称延龄寺、西峰寺),当时已是南方五大禅林之一。宋代又建资庆寺、千山观,一时僧侣云集。香客络绎不绝。加之西山风景,”峰峦牙张,云木交映”,更增添了这片禅林的知名度。为何当时会在西山建西庆林寺呢?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隋唐以前,西山一片荒凉,别说寺庙没有,就是人家也没有几户。一天忽见一根大木头从阳江漂进西湖。这根木头好象有灵性。见穷人就浮起来,见财主就沉下去,气得财主命令长工劈掉它,谁矩刚要下斧,却听见天上一个声音减道:“不要砍,这是一根有灵性的木头!”这件事传到了知府的耳里,他叫人盖了一座庙供奉这根本头。那时皇帝武则天也刚好梦见有一个大和尚,向她请赐一件袈裟,第二天她就真的让人做了一种袈裟挂在城门,看有谁来领。翌日晨一看,袈裟果然不见了,她便沼今天下,寻觅袈裟,桂林知府接到此令,叫人做了一件大袈裟并用庙里的木头雕成一尊菩萨,让菩萨穿上这件大袈裟,然后报与武则天。不想武则天信以为真,便下旨在西山建一个大寺。
  这个大寺就是西庆林寺。西山便成了南方的有名朝觐地。
  过去的佛寺,仿佛已乘*鹤两去,沓无踪影。难道佛寺真的消声匿迹了吗?没有。只须登上这西峰、观音峰便有佛龛摩崖造像向你诉说当年的盛况。沿着西山南麓的崎岖山径前行,到了嶙峋如剑戟,义似老龙飞奔而下的龙头石林后,折向东再攀山巅,一路上,只见道旁的石壁佛龛密布,观音坐莲等佛像或形象温和、或高大而精巧,雕刻之风格一袭初唐之气派。在其中一个1龛3尊的造像下,记录了造像时间:“大唐调露元年(公元年)十二月八日,隋太师太保申明公孙、昭州司马李实,造像一铺。”岁月无情,在唐会昌年间的毁佛灭法中,这西山的寺庙,摩崖佛像均遭毁坏。然而,就此仅存的这些断头少臂之残像、莲座和佛龛,也足以说明当年佛事之鼎盛了。

登至西山顶,俯瞰西山峰,四周峰林峭拔、陡壁如削,险势可叹;放眼山下,湖对岸的隐山如浮在西湖上的一颗翠珠,青秀而迷人。
  ·甑皮岩的原始人类遗址·
  在南郊10公里处,有一座平地拔起的孤峰,当地人叫它独山。在那高出地表5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形状似民间蒸糕用的甑皮的洞口,这就是桂林史前人类洞穴遗址——甑皮岩。它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
  甑皮岩的洞口呈西南向,背北面阳。走进洞口,凝重的灰色氛围引人追思远古。就在这个不起眼的洞里,桂林的远古文明得到了孕育。洞高8米、宽13术、进深14米。地面较为平坦.通风条件良好,整个面积约有平方米,它确是一个天然的住宅,离地表高,不易遭受洪水、猛兽的袭击。洞内左后侧有一个常年不干的水洞,这是当年维系甑皮岩古老居民的生命之源。洞外四周,奇峰峙立。据考证蛮荒时期,近处有一片原始森林,花果四时不绝,野兽成群出没,不远处还有湖塘,螺蛳蚌壳、鱼类,取之不尽。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先民提供了生存条件。为了能更多地获取猎物和方便生活,原始人类在洞内制作了石器和陶器。
  在独山西南麓建起的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内,陈列着年出土的散皮岩文化遗物。在出土的大量石器中、有打制敲砸器、砍劈器和盘状器,也有用当地的石英岩、板岩、页岩、砂岩和硅岩等石料磨制的石斧、石锛、石矛、网坠等,还有骨箭头、蚌刀、蚌铲等制品。陶制品,虽然没有很完整的器物,但从挖掘出土的碎片中可以看出,当时已制作了夹砂粗陶罐、细陶罐、陶豆,表面还绘有绳纹、席纹、篮纹等纹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古人的审美情趣。
  甑皮岩还是埋葬死者的场所。远古的丧葬习俗,深深地打下了那个年代的印记。在先后出土的残骸中,多为屈肢蹲葬,二次葬和侧身屈肢葬,也有妇婴合葬。经考证,他们属于蒙古人种,与柳江人一脉相承。这些遗骸的葬式,为研究远古华南人的形体和远古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从遗址中还挖掘出大量的水生和陆栖动物骨胳,多达40余种,是目前我国发现东洋界中同亚区动物群中最丰富的点落之一。其中有梅花鹿、苏门羚、水牛、灵猫、猕猴和亚洲象的骨骼。当时人们已有驯养动物的能力,将野猪驯化为家猪,这说明当时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从出土的生产工具、葬式和动物残骸来看,当时已是母系氏族社会。在群峰环绕的桂林,这一可以让人瞻仰远古的景观容颜,为桂林旅游增添了文化的魅力。
  ·大自然的艺术之宫——芦笛岩·
  玲玫奇幻的芦笛岩溶岩洞,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古今游人到此,无不为之激动,并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游人入内,如进神仙洞府,游毕归去,回味无穷,心似留于洞中……
  芦笛岩位于桂林西北郊,距市中心55公里的于家庄西面山南侧山腰,岩口面向西南,高出地面27米,是个袋状岩洞。洞口周围依山势已建起了亭台楼阁,天桥飞架峰间,昔日的天堑变通途,气势颇为壮观。
  芦笛岩过去叫野猫岩。因为洞口附近生长着一种可作笛子的芦获草,人们就把洞名改为芦笛岩。芦笛岩岩洞,虽只有余米的游程,但30余个景点较为集中,处处给人以空灵、神秘的感觉。
  一进洞口,便会被它那应接不暇的景致所吸引。远处的石柱组成了一幅古树参天、峰峦层迭的山林景色;一根酷似雄狮的石笋立于山前,在它的身旁有一群小狮子迎着朝阳嬉戏玩耍,水珠不时从洞顶滴落,如甘霖洒落,使森林的早晨一片生机。叮咚声隐隐约约传来,宛如有森林医生啄木鸟在啄木除虫。这一组景色人们称之为“狮林朝霞”;狮林旁边是一顶芦苗岩里最大的石乳罗帐,上面细腻生动的皱折线条,好象罗帐里的主人刚刚离去;罗帐的前方,有一条石乳从洞壁垂下,如飞天女的绸带,又似一条从九天直泻而下的飞瀑,让人想起李白《望庐山瀑布》诗的意境。
  前行不远,是一幅大雪压青松的“冬景图”,枝叶上的灿灿银光,给人以高洁之美。何谓高风亮节?面对此景,游人似可以从中领悟一二。旁边是长满蘑菇的山峰,还有胖墩墩的雪人。“雪人采蘑菇”,恐怕天下只有芦笛岩才会有的哩!看过了冬景,前面则是春夏的景象。具有南方特点的瓜呀、菜呀。琳琅满目,堆积成山。继续往前.一座“锦绣山”展现在眼前:珍贵的灵芝、人叁、鲜艳的鸡冠花……为锦绣山增辉添色。旁边还有一座盘龙宝培。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或许洞不在深,有龙也灵,难怪芦笛岩有此灵气。这些由石笋、石花、石柱组成的景致,真是千姿百态、奇巧无比。
  再过去是“云台揽胜”。在它的洞顶,有一条断裂带和许多交错的缝隙,地下水对它们的溶蚀作用特别强,岩块被溶塌了许多,“云台”则得天独厚地施展风姿,裂隙处仍不断滴下水珠,在云台上生成了姿态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有的如精美的玉雕,璀璨夺目;有的如田园风光,恬静怡人。在云台凭栏俯瞰,下界如花园,细细地闻,还仿佛芬芳泌人心脾呢。
  下了云台往东走,站在“食指峰”下欣赏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森林里的一切显得那么神秘。在百万年前,或许它和单细胞生物同时诞生,要知道一根石柱没有水的百万年的永恒渗透,是不可能形成的。外面有两根石柱,一根顶天立地,另一根正欲与洞顶衔接。它是会接上去的,你若不信,请几百年后再来看看。
  芦笛岩里还有很薄的石幔,轻轻击之,其声清脆悦耳,故人们都叫它石琴。踏着琴声前行.可达帘外云山,山浮云中,云涌峰问·氤氲弥漫不散。
  芦笛岩最宽的地方,就象一个辉煌的厅堂。昔日秉烛”夜”游,火把熏人的岩洞,如今彩灯竞放。石乳宫灯悬挂洞顶,石乳、石笋把个殿堂装饰得格外好看。到了这里,眼界豁然开阔,令人心胸舒畅。左侧的石笋如一尾飞跃龙门的鲤鱼。鱼尾和鳞片熠熠可见,栩栩如生。这里有鱼、有灯.取名曰”水晶宫”。水晶宫的水里石笋尖尖,如万柄利剑指向苍天,直冲霄汉。
  离开水晶宫,便在更为窄小的甬道内穿行。登上石阶回首水晶宫的灯火映照处,就象看见了上海外滩的景象,也有人说它更象桂林城。在这一游程,石乳更加奇特,悬挂的如向日葵、壁上的如妆台宝镜,彩雕低垂,石柱林立,石幔就在身边举手可及。
  出口处的景致也颇令人惊奇,一头矫健雄狮昂首而立,气宇轩昂,威严的姿态象是要护送游人再登旅程。
  历史上芦笛岩从来就是一个令游人神往之所。南宗绍兴十三年(公元年)赵温叔等5人游芦笛岩后云:”随普明大师游芳莲,芦获绝胜。”邓拓在《题芦笛岩洞府》诗中吟道:“元和题壁名犹在,嘉定留诗句亦佳。”历代文人用墨笔在洞壁上写下的各种题记、诗文,是考究芦笛岩开发历史的珍贵资料,而真正给芦笛岩以生命力的,应该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传说中的芦获草已随岁月而去.而芦笛岩中的石乳,仍将一往情深地恋着岩洞穿越世纪。富有盛名的芦笛岩将来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妙神奇。
  出了芦笛岩,经过通向芳莲岭的天桥,便到达朝晖楼。由下芳莲池那带有画舫意味的水谢和曲桥,天然成趣,远处桃花江蜿蜒于田野,近处村舍掩映于修篁茂林之中,田园风光映入眼帘,洞外洞内的景色浑然成趣,芦笛岩之游,令人心旷神怡。
  ·阳朔风光·
  乘船百里,饱览一路锦绣江山,待船靠岸时,便到了风光绮丽的古城——阳朔。
  船到阳朔;也便到了“碧莲玉笋世界”。

举目四望,碧莲望、龙背峰、膏泽峰、玉姑峰、仙桃峰环城屹立,如挺拔玉笋,如出水芙蓉,装点着古城,仿佛一个天造地设的美丽盆景镶嵌在大地上。到了阳朔,眼光随意捕捉的都是独异风景,就象请人刘名誉在诗中所云:
  桂林山水世争奇,阳朔奇峰另一家,
  我坐扁舟随意看,果然千朵绿莲花。
  “千朵绿莲花”尤以碧莲峰为最佳。碧莲峰立在漓江畔,青峰如莲花之瓣,吸天地之灵气,虽无芳香却似花期常在。站在桥上看去,岸上碧莲峰输廓雅丽,如浴罢而出。漓江玉带映着的碧莲峰,随微波轻动莲影绰约,此时实景、虚景奇幻无穷。碧莲峰曾令多少文人诗兴大发难以考证,而碧莲峰下的风景道,却是真真实实的。碧莲峰下的风景道依山傍水,景道上有唐朝诗人曹邺晚年乐于垂钓的钓台,也有历代文人的题刻。那一笔写成的“带”字石刻,出自清代王无仁的手笔,宽约3米、高6米。笔法苍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这巨大的“带”.引得后人思之悟之。有人说这一字有”一带山河,少年努力”的含意;有人说是“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也有人说是“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之意。于是有歌谣唱道:
  古人有意一笔勾,题刻带字映清流。
  来往游人纷纷过,谁家到此不抬头。
  有了这首歌谣,这一个“带”字,更令人情不透,着了迷。
  由此再上,过“南山厄”又达风景荟萃之处。这里诗刻比比皆是:“怪姿更万端,异彩尽群变”(明·俞安期);(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近代·吴迈),真是行一路诗一路。沿石级而下,风景道通向一座伸入江中的石台。在石台一侧,有座玲珑小巧的飞阁,绿瓦花檐,赤柱白脊,又有鳜鱼镇角、碧莲饰顶,集阳朔山景之妙、水中之珍,使飞阁颇具地方色彩。因它迎江而立,故名迎江阁。周恩来和陈毅等同志都曾登此阁观景。阁之高层,开有7窗、1门,站在窗口、门边向外眺望,佳景历历入目,或青峰环立、绿水萦回,或南山古道、又峰锁江……景景绝妙宜人。
  风景道上还有鉴山楼。此楼依山势而建,古朴典雅,造型不俗。过云楼中的晨钟暮鼓,声声传向古城四方。
  风景道穿珠串玉般地荟萃了阳朔一带的佳景名胜、书法奇珍。而当你驱车城外,更有奇景纷至沓来。
  向榕荫古渡而去,道旁群峰千姿百态,峰下田畴阡陌纵横,稻花香里俯拾美景别有情趣。这一路景色,当地人说有“四不象景”:“一石两个样,进洞白马出洞象”。还有“金猫出洞景”。当车驶过龙角山、工农桥,便可看见一株古榕参天蔽日,树高17米,树冠浓荫覆及0平方米,树干6人合抱方能围拢,榕树垂悬的气根在风中飞飘,昭示着它千余年的寿龄。树荫下有小河潺湲,映着蓝天映着古榕,墨绿而清纯。人走到这里伫足而立,风轻水净,竹筏也撑不住童年的顽皮,心随着流水而去。这条河叫金宝河,树下渡口便是榕荫古渡。乘竹筏可到对岸山下,细观山景,山顶有一形若金钩的小石头;山脚处还有一两面贯通的穿岩,走入岩洞往外看,竹篁丛丛、炊烟袅袅、鸡在岸上走、鸭在水上游、村姑浣衣洗濯,喜气盈盈,好一派田园风光。有了这片田园风光才育了榕荫古渡的勃勃生机。
  从榕荫古渡往南行约2公里,可见石峰上有一圆洞向你敞开。它宛如一轮明月,这山就是月亮山。山下是“赏月路”,随着路线的变化,眼前的明月由盈转亏,又由亏转盈,此时真不知是月在天上还是在人间。这一帝的风光位于高田乡境内,河水清幽、峰回路转,是阳朔风光的组成部分。
  如果驱车从县城往福利古镇方向走,可看到青秀俊逸的书童山,它立于田家河流入漓江的人口处,山壁色彩绚丽,山腰处有一酷似正在用功的书生,故称之为书童山。书童山下,翠竹成片、村舍依稀。山侧有卓笔峰及雪狮岭,3山相映成趣,形成一幅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的江山景致。前行过福利古镇至兴坪镇,这里有著你中外的岩溶地貌奇景“莲花岩”。
  莲花岩距镇2.5公里。岩洞长米,最宽处25米、最高处38米,岩内的钟乳石组成了舞台、七音石、仙莲倒垂等景观。更可观的是岩内有盆酷酷浮于水中的莲叶,称之为”’莲塘奇观”。莲塘内有“云盆”,底小面阔,边缘薄而高,面上有冲刷过的弯曲层面,似云纹,故称云盆。盆面上还有许多圆圆的“莲子”,最大的莲盆直径达1.3米。这莲塘面积有平方米,一眼望去,点缀在云中的莲盆在火光中忽远忽近,浅浅水痕映着顶上的石钟乳,使莲塘更加奇幻多姿。
  阳朔风光“青山绿水、团栾映带、烟霏不钦、空翠扑人。”中外游人慕名来此小住几日,蹬起自行车到乡村田园中去,宛如进入阆苑仙境,怡然体会“碧莲峰里住人家”的神韵。

遗存在秀丽山水之间的徽派建筑

贵州省六盘水市玉舍国家森林公园

壮美的水上雅丹,神奇惊艳

伊春五大景点——风光无限值得一游

广西南宁的特色小吃:八仙粉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水传说与桂林风景线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