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此心安处是吾乡八首著名的词,展示磊落旷
TUhjnbcbe - 2023/6/2 22:02:00

在文学艺术上,苏轼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全才。

在官场上,苏轼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司马光废除变法,苏轼又提出反对意见,他四处碰壁,屡遭打击,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幸亏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不计前嫌,仗义直言上书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作为宋神宗最信任的人,这场诗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被宋神宗从轻发落,被贬为*州团练副使。

宦海的浮浮沉沉,被贬无奈地奔走四方,这些复杂、起伏的生活阅历,深刻地影响了苏轼,使得苏轼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对起浮荣辱有了更加清晰地看法,使他养成了直爽、旷达、乐观的性格特点,这一些在苏轼的诗词中有充分的体现。

笔者精心选取了苏轼著名的八首词,了解一个磊落、旷达、乐观的苏东坡吧:

一、《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今天清晨,斜风细雨,天气有点微寒。淡淡的烟雾,稀疏的杨柳,使得初晴后的十里滩更加妩媚。清澈的洛涧河汇入淮河后,水势浩大,白茫茫一片。

清茶上漂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泡沫,嫩绿的蓼菜嫩芽,新鲜的蒿笋茎干,盛满春盘,招待我们这些游客来品尝。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这清淡的欢愉。

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苏轼在*州(今湖北*冈)团练副使任上,被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对苏轼来说,这次调动,标志着*治气候的转暖,他最困顿的时期终于熬过去。赴任的路上,苏轼心境比较轻松,一路游山玩水,探视了胞弟苏辙,拜访了退休的王安石,十二月,苏轼来到泗州(今安徽泗县),与刘倩叔同游淮北第一山——南山,因作此词纪游。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早春游山时的沿途景观,下片写苏轼与同游者以清茶野餐的风味。全词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苏轼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千古名句,显示出苏轼豁达、简约的生活观。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那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欢不仅仅是指食物,更是指生活方式的简单。

现在的人们十分推崇清欢二字,并且把追求清欢,作为最理想、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减少对奢侈物欲的追求,抛弃对名利的追逐,远离繁华喧嚣的都市,来到田野乡村,粗茶淡饭,读书自娱,过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简朴生活。

好友,您不羡慕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吗?

二、《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在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乌台诗案后,苏轼谪贬*州(今湖北*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随后,苏轼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这首词上片叙事,着意渲染苏轼的醉态。夜醉回到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好脾气的苏轼只得“倚杖听江声”。下片写酒醒时苏轼的思想活动:自己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真希望以后躲开名利场,乘坐一叶扁舟,归隐于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体现出苏轼旷达、恬淡、超然的人生观。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得如此飘逸,如此浪漫,令人无限向往。这样潇洒的情调,也只有苏轼这样磊落、豁达的人,才具有吧。

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地前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稍微感觉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不管它风雨,也不用管它放晴。

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苏轼被贬到*州已经第三个春天了。他与朋友春日出游,不料风雨忽至,朋友们都很狼狈,苏轼却毫不在意,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天晴后,苏轼写出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件生活小事,以小见大,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流露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表现了苏轼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体现出封建时代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的人生信念。

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或是使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都应以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心灵去容纳与洞察所有的痛苦和欢乐。

所谓的英雄,就是在逆境中也能够奋然前行的人。真心希望每一位好友,都是这样的英雄。

四、《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人们常常惜春、叹春,感慨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苏轼也是如此。这首诗抒发了苏轼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苏轼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人生就像一本书,一般人走马看花似地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地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

五、《南乡子自述》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竹席生凉,碧纱橱帐,白日里闲眠醒来,枕边轻风拂过。躺在床上听闻今晚的衙门里没什么公事,慢慢地,把床头的几卷书给看完了。

抓着脑袋吟诵起归隐的诗句来,自己感到对功名利欲已经没多少兴趣。假如有人问起我的才能和手段如何,只不过是一个愚字罢了。

“占得人间一味愚”,这实际上是苏轼的大智慧。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窃喜,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正是由于这种无挂碍的心态,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苏轼才能通达、释然而略带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是否有才学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现在才看破功名,这才是真的“一味愚”。

人生本过客,功名利禄何必千千结,想拥有就去努力,努力过后就不在乎结果。成功是付出的收获,失败也是正常的历练。而所有功名利禄实际上,是早早晚晚的一场云烟,真正拥有的是自己的心情,何必不能释怀,妄自空折磨自己。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样的人最有智慧。

六、《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一栋栋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饮酒都要趁大好年华啊。

苏轼三十七岁那年,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次年,命人修葺密州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自《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年暮春的一天,他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便写下了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他的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苏轼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苏轼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诗酒趁年华”这一名句,惊艳了多少人啊!

七、《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我们远涉天涯,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时的一笑,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丝毫不起波澜,你高风亮节,像秋天挺拔的青竹。

我心充满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孤帆远航。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来往奔波,就好像在住旅馆,我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旅行者而已。

钱勰(字穆父),杭州人,吴越武肃王的六世孙。官至朝议大夫,熏上柱国,爵会稽郡开国侯。文章雄深雅健。作诗清新遒丽,是苏轼的老朋友。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今属浙江),为送别途经杭州的钱勰,作了这首词。

苏轼通过描写与老朋友久别重聚,赞赏老朋友面对坎坷奔波时的古井心境和秋竹风节,抒发了对世事、人生的超级旷达之思索。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如白驹过隙,数十载匆匆而过,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人世间的匆匆过客。有缘则聚,缘尽则散,珍惜每一次相逢,珍重每一份友情吧。

八、《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常羡慕这人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肤如凝脂、貌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这位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看起来却容光焕发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笑着问你:“岭南的风景水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能够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是苏轼的朋友。“乌台诗案”时,王巩受到牵连,被贬到万里之外荒僻之地的岭南宾州。

王巩在赴岭南宾州时,他的歌姬柔奴(寓娘)毅然决定,愿随他远赴岭南。

四年后,王巩北归,苏轼设宴款待,发现王巩的气色很好,似乎更年轻了。苏轼奇怪地问王巩原因,王巩回答说,幸亏有柔奴相伴,悉心照顾。在宴席上,柔奴热情地向苏轼劝酒,苏轼趁机问柔奴:“岭南那偏僻的地方,风景水土、生活环境应该很不好吧?”柔奴却坦然答道:“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苏轼听后大为感到,于是特意提笔写下这首词来赞美寓娘。

苏轼精心刻画了歌姬柔奴的姿容和才艺的外在美,并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苏轼在*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这首词写的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尤其是“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千古名句,蕴含着苏轼随遇而安、安之若素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广为流传。

随遇而安是这样的一种心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个人心若是静了,处处都是风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两颗心若是安定了,到处就是家乡。好友,您认同我的这个观点吗?

以上是苏轼著名的八首词,展示了苏轼磊落、旷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好友,您喜欢那一首呢?欢迎一起分享、讨论。

明天就是春节了,笔者因公出差在外,不能回家过年。就像苏轼所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笔者在他乡提前祝福好友们:新年愉快,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胜意!

1
查看完整版本: 此心安处是吾乡八首著名的词,展示磊落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