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有一位身着汉服的小选手格外惹眼,他就是6岁的宋奕桥,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这一季《中国诗词大会》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他从海选一路闯进决赛,从全国十万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与上百位诗词达人同台竞技,连战8期。
在看前几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宋奕桥就会跟着选手一起答题,每每答对的时候,脸上满是得意的深情。有一天,宋奕桥看完节目,兴奋地对妈妈说:“我也想参加比赛。”妈妈鼓励他将这个愿望画下来。
于是,宋奕桥画了一列火车,火车正开往《中国诗词大会》现场。妈妈给他在画下配文:“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17年国庆节,一家人去长沙旅游的路上,妈妈看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报名的消息,立马给儿子报了名。几天后,节目组打来电话进行电话面试,宋奕桥握着电话,开心自信地回答编导的每一个提问。绝大多数唐诗和毛泽东诗词,甚至很多考诗词背景的题,他都能答对。但就在宋词这一块卡住了。
电话组很遗憾地告诉宋妈妈,小奕桥这次未能通过,以后有机会再参加。小奕桥得知此事,眼泪立即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本以为上台无望,谁知第二天,宋奕桥妈妈又接到了节目组的电话。因对孩子印象很好,节目组决定再给宋奕桥一个机会,让他录一段诗歌朗诵视频发过去。
在视频里,宋奕桥朗诵和介绍了《题西林壁》《望庐山瀑布》《琵琶行》等几首诗歌,俨然一个九江形象大使,用气势磅礴、韵味悠长的古诗词将家乡的美娓娓道来。
最终宋奕桥参加了节目的录制,与*同台,连战8期,他一路闯关,答对了大部分诗词题目。不仅如此,他还不忘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当其他选手在背诵一些唐诗宋词,他也在默默地学,几天内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会了很多新诗。
看完节目后很多家长好奇,这样饱读诗书,自信上进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父母有没有特殊的教育方式呢?
其实宋奕桥的父母并没有刻意地去培养,也没有报很多补习班和兴趣班,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渐渐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然后加以引导。从宋奕桥半岁开始,父母就喜欢对着他阅读,渐渐发现,孩子识字很早,而且对文字和语言的兴趣很强。
大概在他一岁多的时候,父母发现他的理解能力很好。讲一个幽默的故事,他会开怀大笑;讲一个伤感的故事,他会掉眼泪。后来干脆把孩子当听众,将平常阅读的内容讲给他听,孩子对此很感兴趣。
到他五岁时,父母发现他已经能认识很多汉字,听故事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于是会有意识地读些诗歌给他听。
宋奕桥的妈妈说:“我们会利用碎片时间和孩子讲诗词,散步、坐公交车时,都会给他讲一首诗。开始都是一些简单的诗词,渐渐地,我的诗词量耗尽了,我就学新的诗词。教孩子前,自己还要做一些功课。他爸爸则注重跟孩子介绍诗词的背景和典故,让孩子把诗词当故事听,并加上自己的理解。”
所以孩子在上学之前,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习从来都不是孩子自己的任务,只有从内心开始升腾起渴望,才是取得好成绩的不二法宝,这需要一家人共同努力,但很多家长却只会命令孩子放学快去学习,快把作业写完,自己却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看电视,没有以身作则。
很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神通,也能在四五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四五百首古诗。但千万不要着急让孩子学习,一定要先让孩子爱上学习,孩子小时候根本不知道学习是什么,只是着迷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家长在这个阶段,需要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古诗古词这些传统文化,学习是潜移默化的,当每天的不经意接触,就会让孩子成为习惯,一天不看看古诗词就感到不适。
这里给家长朋友们推荐由北大才女琬如编著的《飞花令》,一年天每天品读一首好诗词,感悟余位诗人的心路历程,玩转传统文化诗词游戏“飞花令”,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步伐,在古典诗词中,成就诗意的自己。
这套书非常有意思,以传统文化诗词游戏“飞花令”的模式进行编著,选取古典诗词中常见字如春、夏、秋、冬、风、花、雪、月为主题,选择经典的诗句,进行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并配有与意境相吻合的国画作品,充满诗意而不枯燥,有趣有充满了典雅大气。
“飞花令”这种模式让整本书变得妙趣横生,非常适合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读,完了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飞花令”比拼,这样家长就很自然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当中。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看,表现出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这种引导意义匪浅。
这套书除了妙趣横生的文字,更有精美的配图来帮助大家理解。
一套共3册,只要85元,包邮送到家,对于孩子来说,一天至少可以学上一本书。所以把钱算到每天,其实价格并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