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第23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主播:安妮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何处是扬州(7)
在中央之国的地名中,以某一地标辅以方位命名是很常见的方法。如: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广东/广西(这当中的“广”,指的是汉之交州首府“广信”)。既然前面已经重点解读了扬州和东吴*权的核心之地“江东”。“江西”肯定也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无论哪种理解下的“江西”,都属于汉之扬州的一部分。
与江东甚至江南一名,已经成为历史不同的是,“江西”仍然是中国行*版图中的重要一员。当然,经由之前的解读大家已经清楚了,虽然江东、江西中的江,指向的都是长江,但这两个地缘标签并不是对应关系,出现的年代亦不重叠。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想要对江西的地缘特点做个总结的话,没有比滕王阁序开篇这段话更为精妙的了。
在两汉时期,帝国中央为在扬州西部建制了名为“豫章郡”的行*区,其范围大体与现在的江西省相当。在孙吴*权统治这片土地后,汉之豫章郡被进一步拆分为:豫章、鄱阳、临川、庐陵四个郡。其中位于赣江下游之西,以南昌为*治中心的赣西北部分,继承了“豫章”一名,并在唐朝时被更名为“洪州”。这也是为什么,王勃会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一说(“洪都”本意为洪州都督府,今为南昌别称)。
豫章郡位置
∨
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中,地面上的行*区会与天上的星空相对应,谓之曰“分野”,滕王阁序中所言的“星分翼轸”中,“翼轸”二字所指为两个星宿名,在地面对应的行*区是荆州地区;至于“衡庐”二字,则分别指向的是江西境内的庐山与湖南境内的衡山。
由此看来,在唐人王勃的眼中,豫章之地应该是楚地的一部分。然而熟悉这一千古名篇的人应该知道,王勃接下来还有一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这当中的“牛斗”二字指向的也是两个星宿,在地面对应的却是扬州。
王勃这种同时用“翼轸”和“牛斗”来对应江西区位的描述,让很多研究者产生了困惑,以至于认为他在分野问题上认识不清。事实上,这种描述恰恰准确的反映了江西的“吴头楚尾”地缘位置定位。
用《滕王阁序》中的词句来概括,则是“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文中的“三江五湖”,泛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支流和湖泊。一定要具体对应的话,三江所指的是:湖北境内的“汉江”、湖南境内的“湘江”、江西境内的“赣江”,等三条地处长江中游的一级支流;五湖则泛指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之上,以太湖为核心的诸多湖泊。至于“蛮荆”与“瓯越”,同样用来分指楚地与吴越之地。
吴楚地缘关系图
∨
在地缘*治结构中,类似江西这种位于两个重要板块之间,以至于地缘定位有些模糊的情况还有很多。比较典型并为大家所熟知的案例,是欧洲的波兰。
种族属性上被归类为“斯拉夫人”的波兰,地理主体属于“中欧平原”的一部分。而这片位于欧洲中部的平原又名“波德平原”,其西部一直为日耳曼民族所据。在德国成为耳曼人的代表强势崛起,东欧平原上的斯拉夫近亲——俄国人,又同样表现强势的情况下,波兰不幸的成为了两大势力之间的缓冲之地。在德、波、俄三者之间没有山脉充当地理屏障,只能以大河为界的情况下,波兰的国家边界更是在这种尴尬的定位之下,几经变迁。
波兰的这种悲剧地缘*治地位,并没有在江西身上呈现。尽管历史上曾几度成为长江中、下游两大强势地区的相争之地,但在长江本身为主战场的情况下,各方的争夺点主要是在鄱阳湖口及其周边地区。
控制鄱阳湖口的意义,并不在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分割点,而是因为它是整个鄱阳湖水系的出口。无论是由顺流而下的荆楚*权,还是溯江而上的江东*权,谁能够拿下鄱阳湖口,谁就能够溯鄱阳湖水系的各条支流,顺势拿下这个中间之地。并在这场长江争夺战中占据主动。
在赤壁之战前,鄱阳湖口及整个豫章郡,已经成为了孙吴*权的控制地。,周瑜作为孙吴*权最重要的*事将领,便是领*驻守于鄱阳湖口之西的柴桑(今天江西九江),并据此应对刘表和曹操的压力。
在整个三国时代,围绕着这段长江枢纽,还发生过很多历史故事。只是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江西地区整体都呈现出一种超然的地缘稳定性。从它的行*边界上,便能够看出这一点。
一个板块的行*边界并不总是与自然边界相契合。尤其是顶层设计师们,在“山川形便”原则之外,常常还会刻意加入“犬牙交错”的设计,以避免治下的行*区过于彰显地缘独立性。
相较之下,无论是汉朝所建制的“豫章郡”还是当下的“江西省”,在这一问题上的表现都堪称完美。事隔两千多年的两个行*区,行*边界都与鄱阳湖水系的天然边界高度重合。以当下的地理、行*结构来说,整个鄱阳湖水系的流域面积为平方公里,其在江西省的部分占比就高达96.6%(江西省面积为平方公里)。
鄱阳湖流域图
∨
如果没有鄱阳湖的存在,纵横于江西的水系更应该被称之为“赣江水系”。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