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学者观点杨曾文宋代在庐山的著名禅师
TUhjnbcbe - 2021/5/30 19:00:00
北京好治疗痤疮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78752.html

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

主题为“佛教与文化自信”的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于年4月23日圆满闭幕。此次论坛由中国文化院、北京三智文化书院与九江市佛教协会主办,中国文化书院协办,三智东方文化研究院支持,论坛共为期三天。4月22日-23日主要为开幕式、主旨演讲与分组讨论,24日为文化参观考察。在22日的开幕式上,中国文化院院长,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先生为论坛送来了贺信,三智书院理事长高斌代表中国文化书院、北京三智文化书院发表了致辞。释本性、魏道儒、吕建福、刘元春等发表了演讲,展开了激烈而精彩的讨论,给参会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23日的主旨演讲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杨曾文在下午的主旨演讲中以《佛教中国化和禅宗》为题发表了演说。他谈到,佛教中国化就是指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的传播过程中适应和融入中国的社会,实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会通结合,应在佛菩萨信奉体系、教理思想和僧团教团组织等方面进行调整、创新与发展,以便于为中国社会和广大民众理解和信仰。经过民族的历史选择,经过历代的创新发展,相继形成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八大佛教宗派。在隋唐八大宗派创立之后,各个宗派适应传法需要又彼此会通和融合,经过宋元二代,至明代以后形成了以禅宗为主体的融合型佛教。他认为在八大佛教宗派中,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最富有民族特色,而尤以禅宗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禅宗最善于吸收佛教各宗思想和其他文化成份丰富自己,倡导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觉悟,最接近现实社会民众的生活。

与此同时,他在论坛上提交的题为《宋代在庐山的著名禅师》的论文中,对宋代云门宗善暹、居讷、了元和临济宗常总等著名禅僧在庐山传法事迹及他们与士大夫的交游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认为不少儒者、理学家皆有与佛僧或道士交往的经历,因此宋代文化的繁荣得益于儒释道三教的交流和会通。

下面,我们为大家节选了部分内容,一起欣赏吧!

杨曾文宋代在庐山的著名禅师

唐末五代,即从8世纪后期至10世纪中期的近年的期间,中国以慧能创立的南宗为主体的禅宗迅速兴起,而在进入宋代以后发展成为佛教诸宗的主流派,“禅门五宗”中的云门宗、临济宗和曹洞宗相继盛行于大江南北,广泛地传播于上下各个阶层之中,对中国社会乃至思想文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九江位于长江中游地带,长期为江州的*治中心,自古以来既是重要的*治、经济发达的港口城镇,也是江南人文荟萃的大都会之一,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现九江市及其管辖范围内的庐山胜景和修水县、永修县等地皆拥有著名禅寺,曾有过不少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禅宗高僧在这些地方驻锡传法,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

庐山不仅风景秀美,而且富有浓郁的文化底蕴,自东晋高僧慧远驻锡东林寺以来,历代有高僧到此游历或传法。进入宋代,庐山的开先寺、归宗寺、东林寺、圆通寺等寺有云门宗、临济宗的高僧在此驻锡传法。

现根据笔者的考察,仅介绍下述几位著名禅师在庐山传法的事迹及他们与士大夫交游的佳话。

一、庐山开先寺善暹禅师

善暹,临江*(治今江西樟树市)人,嗣法于德山慧远,以禅辩迅捷著称,丛林誉之为“海上横行暹道者”。在参谒云门下三世、明州(治今浙江宁波)雪窦寺重显(~)期间,深受重显的赏识,曾推荐他到明州(治今浙江宁波)住持金鹅寺。他无意前往,便书二偈于壁离开,偈有曰:“不是无心继祖灯,道惭未厕岭南能”“今朝得到无心地,却被无心趁出山”。意为自己并非不想继祖传法,感到修道尚未胜任弘传岭南六祖慧能大师禅法的地步,虽然已蒙印可领悟“无心”禅旨,然而正是立足“无心”才决意离山出走。

晚年,经信众一再要求才决定到庐山住持开先寺。他在开堂升座的仪式上对信众说:

千圣出来也只是稽首赞叹,诸代祖师提挈不起。是故,始从迦叶迄至山僧,二千余年,月烛慧灯,星排道树,人天普照,凡圣齐荣。且道承什么人恩力?老胡(按:指佛)也只道:明星出现时,我与大地有情同时成道(按:即成佛)。如是,则彼既丈夫我亦尔,孰为不可?良由诸人不肯承当,自生退屈。(《续传灯录》卷二)

然后,他充满自信地表示,既然当年释迦牟尼佛能与“大地有情同时成道”,自己当然也能成佛,只要敢于承当,一切人也能成佛。这反映了禅宗强调自信、自悟的禅法特色。

有僧出问:“说佛说祖雪上加霜,如何是默默之机?”他答:“口边吃棒!”僧刚要再议,他便大喝一声。僧又问:“一棒一喝犹是葛藤(按:指语言,谓不足于表达真谛实相,犹如缠树之葛藤),瞬目扬眉拖泥带水,如何是直截根源?”他只回答:“速!”僧问:“恁么,则祖师正宗和尚把定。”他答:“野渡无人舟自横。”又问:“如何是祖师(按:菩提达摩祖师)西来意?”。他说:“洛阳城古。”僧说:“学人不会。”他说:“少室山高。”从中可以看到善暹继承禅宗的以“棒喝”启示参禅者,注重引导信众自修、自度,直探心源,不重经教,发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旨的传法风格。

善暹门下弟子很多。最著名的有先后住持庐山开先寺、归宗寺和丹阳金山寺、焦山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南康*云居山真如寺(在今江西永修县)等寺的佛印了元、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住持属于皇家寺院相国寺智海禅院的正觉本逸二人。

二、庐山圆通寺居讷及其与士大夫的交游

圆通居讷(~),字中敏,俗姓蹇,梓州中江(在今四川省)人,出家后游方于今湖北、湖南一带,在襄州延庆山参云门下三世子荣禅师,得到契悟,并嗣其法。此后应知南康*(治今江西南昌)程师孟之请,到庐山住持归宗寺,不久迁住圆通寺,逐渐知名于丛林。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五载有一段居讷与参禅弟子的对话,深蕴禅机,语锋峻烈: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

师(按:指居讷)云:紫霄峰畔归宗寺。

僧曰:忽遇客来,将何祗待?

师云:游山玩水。

问:祖剎重兴时如何?

师云:人在破头山(按:禅宗四祖道信曾在*梅破头山传法)。

僧曰:一朝权在手。

师便打。

师云:三乘十二分教(按:概指三乘一切佛法)还曾道着么?

良久。云:吃茶去!

从这里,源自南宗顿教,直承石头、马祖禅法以来的回避正面问答,问东答西,棒喝交替的参禅风格跃然纸上。

宋代文人学士与僧人交往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据载,居讷曾在圆寺接待过著名儒者欧阳修、苏洵,有过友好交谈、思想交流。

所载,居讷“出入百家而折衷于佛法”,对唐代韩愈和欧阳修“攘斥佛老”提出异议,最后告诉他说:

佛道以悟心为本,足下屡生(按:意为一再轮回)体道,特以失念,生东华为名儒,偏执世教,故忘其本。诚能运圣凡平等之心,默默体会,顿祛我慢,悉悔昨非,观荣辱之本空,了死生于一致,则净念当明,天真独露,始可问津于此道耳。

三、佛印了元和周敦颐、苏轼佛印了元(~),俗姓林,字觉老,佛印是号,饶州浮梁(在今江西景德镇市)人,家世业儒。出家后,到庐山开先寺礼云门下三世善暹为师,因问答敏捷受到赏识。十九岁时参谒庐山圆通寺居讷。居讷欣赏他文笔“骨格已似雪窦(按:重显)”,请他接替原由怀琏担任的书记职位。在江州(治今九江)承天寺住持职位空缺时,推荐了元前往就任。

此后,了元逐渐出名,在四十年间历任淮山斗方寺、庐山开先寺和归宗寺,丹阳金山寺和焦山寺(皆在今镇江)、江西的大仰山寺担任住持,并且四次任南康*云居山真如寺(在今江西永修县)的住持,在僧俗信徒当中拥有很高的声誉,与著名士大夫周敦颐和苏轼、苏辙兄弟及秦观等也有密切交往。

周敦颐大概在任南昌知县时因喜庐山风景优胜,环境幽静,在莲花峰下筑屋居家,将屋前之溪以故乡的濂溪之名称之,世人以此为其号。当时了元禅师正在庐山,地处鸾溪上游,二人往来密切,“相与讲道,为方外交”。周敦颐曾举《中庸》的语句问他:“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是道?”了元以“满目青山一任看”作答,其意是触目是道,处处是道。周敦颐从中受到启悟,一日见窗前草生,自语“与自家意思一般”,作偈呈了元。曰:

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令人看不厌。

前两句蕴含禅宗的迷悟不二、心境融通的思想。他慕东晋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邀集僧俗信众念佛之事,让了元成立并主持青松社,作为谈禅说法之所。

周敦颐在任虔州(今江西赣州)通判期间曾遭到谗告,然而他处之泰然。了元闻知此事,特作诗从庐山派人送给他。诗曰:

仕路风波尽可惊,唯君心地坦然平,未谈世利眉先皱,才顾云山眼便明。

湖宅近分堤柳色,田斋新占石溪声,青松已约为禅社,莫遣归时白发生。

诗称仕宦之途风险多,赞周敦颐心地坦然,不图名利,醉心山川景致,告诉他在庐山的旧居周围有青青堤柳,潺潺溪声,劝他早日归山,欢聚禅社。此后,了元又送诗给周敦颐劝他归山,其中有句:“仙家丹药谁能致,佛国乾坤自可休,况有天池莲社(按:此当指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约,何时携手话峰头?”认为佛教自有使人安乐长生的妙义,盼望与他再次相聚禅社,共话庐峰胜景。

四、东林寺常总与苏轼

常总(~),广惠、照觉皆受自皇帝赐号,俗姓施,嗣法于临济宗*龙慧南,曾住持洪州靖安县(在今江西)泐潭禅寺,被信徒称之为“马祖再来”。宋神宗元丰三年()降诏洪州将庐山原属律寺的东林寺改为禅寺,常总应请出任东林寺任住持。元丰六年()相国寺改建完成,诏赐在东侧的禅院为慧林禅院,西侧的为智海禅院,召请常总入京住持慧林禅院。然而常总以病坚辞不赴,朝廷没有强请,并赐给袈裟和“广惠”的师号。宋哲宗时又赐常总“照觉禅师”之号。常总在东林寺长达十二年,将寺院进行扩建,成为庐山最大一座规模宏伟的禅寺。

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奉诏改授汝州团练副使,离开*州。在过江前往筠州探望弟苏辙之前,先至庐山游玩十余日,见山谷奇秀,目不暇接,以为绝胜不可描述,山峦形胜之处有开先寺、栖贤寺、圆通寺、归宗寺等著名禅寺坐落其间。山间僧俗听闻苏轼到来皆表示欢迎。苏轼先参访开先寺,应住持之请作七言绝句一首,又作五言诗《开先漱玉亭》一首。苏轼因父苏洵曾参访过圆通寺,与居讷谈论过佛法,在参访圆通寺时特写《宝积献盖颂》诗赠给住持仙长老,其中有“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在《初入庐山三首》的诗后记述说:“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并说寺中有蜀僧宣逮禅师曾见过他父亲。此后,苏轼又参访栖贤寺,写五言诗《栖贤三峡桥》一首。

他在庐山期间最后参访东林寺,参谒常总,并在此住宿,夜间与常总禅师谈论禅法,对常总所说“无情说法”的道理进行参究,有所省悟。黎明,他将悟境以偈写出献给常总,曰: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诗中的“广长舌”原是指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谓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也用以指佛开口说法的形象;“清净身”是指法身;“八万四千偈”是指无量的佛法,偈是佛经文体之一,一般有韵,佛经原典常用偈颂的多少计经文篇幅的大小,如说般若类经典“多者云有十万偈,少者六百偈”,《大涅槃经》的“胡本”有二万五千偈等。苏轼的诗意为:既然无情能够说法,那么山峦秀色皆是佛的清净法身的显现,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也意味着是佛在说法,可是对昨夜山川宣说的无量佛法,以后如何向别人转述呢?

在常总陪他参访西林寺时,他在寺壁上题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身在庐山,看到的是庐山千姿万态的景色,然而若要真正看清庐山面目,还要走出庐山。诗中有画,诗中蕴含哲理:只有走出局部才能认识事物的整体,超越现象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惠洪《冷斋夜话》卷七《般若了无剩语》载,*庭坚看到此诗评论说:“此老人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安能吐此不传之妙哉!”按照般若空义,世界万有具有共同的本质,所谓“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无相是表述“空”的常用的概念。只有超越于万有之上才能把握空寂无相的“实相”。从这一点来说,苏轼此诗也许是受到佛教的影响。

古来禅宗史书皆将苏轼看作是常总的嗣法弟子,实际上未必如此。从他与禅僧的关系看,他与云门宗僧云居了元的情谊最深。然而他也确实对东林常总怀有很深的敬意。他在看了常总的画像后所写的《东林第一代广惠禅师真赞》中,对常总评价很高,说:

忠臣不畏死,故能立天下之大事;勇士不顾生,故能立天下之大名。是人于道亦未也,特以义重而身轻,然犹所立如此,而况于出三界,了万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应物而无情者乎?

堂堂总公,僧中之龙,呼吸为云,噫欠为风,且置是事,聊观其一。戏!盖将拊掌谈笑,不起于坐,而使庐山之下化为梵释龙天之宫。

认为常总已经达到超离三界,了悟诸法真谛,超越于生死的局限,虽顺应世间却又不受俗情制约的境界,是世间尚未入“道”(此实指佛道)的忠臣、勇士不能比的。他甚至把常总形象地比做僧中可以呼风唤雨的龙,将他主持扩建的东林寺比做天宫、龙宫。

元祐六年()九月,常总令人鸣鼓集众,结跏趺坐说偈曰:“北斗藏身未是真,泥牛入海何奇特,个中消息报君知,扑落虚空收不得。”言毕泊然去世,年六十七。弟子将他的全身安葬于雁门塔之东。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继隋唐以后文化高度发达繁荣的王朝,无论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乃至佛教、道教等各个领域皆得到新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这自然与当时的经济、*治措施和环境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应看到,儒释道三教的交流和会通在其中起到重大作用。中国儒家的新形态——理学,本来就是在旧有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佛、道二教的思想而发展起来的,不少儒者、理学家皆有与佛僧或道士交往的经历。以上所提到的禅僧与著名儒者士大夫的交游只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例子。

论坛相关回顾

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于今日在九江隆重开幕!

许嘉璐:秉承地藏法音再次解放思想

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学术总结报告

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于4月23日圆满闭幕!

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文化参观考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者观点杨曾文宋代在庐山的著名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