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想要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资料的就点进来看
TUhjnbcbe - 2024/10/11 17:02:00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希望明年四月的自考,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的朋友一起加入进来。加油!这份资料是自己看视频一步步整理出来的,应该算蛮全面蛮重要的,想要这份资料的可以联系我哦!-12-25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二、1、神话得性质: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神话可分为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2、神话与传说得区别: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3、我国神话得主要特征:1.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2.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3.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4、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得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

一:1、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尊为“经”。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篇。包括《国风》(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笙诗6篇不在之数。)

2、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最早明确地分类意义上《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以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缘于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的流传:《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

4、《诗经》得基本句式是四言。

5、《诗经》得社会人生内涵:1.诗篇揭露宫闱丑行得有《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君子偕老》、《齐风》的《南山》、《敝笱》和《陈风·株林》等。2.诗篇描写繁重劳役:《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3.表达士得人生悲哀《魏风·园有桃》。4.称颂执政者的诗《召南·甘棠》。5.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郑风·溱洧》、《召南·摽有梅》。6.弃妇诗《卫风·氓》。7.抒发恋爱苦恼《郑风·将仲子》8.史诗:五篇周人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9农事诗《国风》的《七月》、《芣苢》、《十亩之间》,《小雅》的《信南山》、《甫田》、《大田》,《周颂》的《载芟》、《良耜》等,都是有关农事活动的歌咏。

6、《诗经》得艺术成就:一、抒情与写实得统一。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1.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4.语言很有特色。

7、赋、比、兴的含义: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第三章:先秦散文

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文字古奥迂涩。

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3、《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左传》记事详赡,文采生动。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4、《左传》的文学特色:《左传》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如《晋楚城濮之战》。。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如《烛之武退秦师》。

5、《国语》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鲁、齐、晋、郑、楚、越、吴)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整体风貌质朴平实。

6、《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各国(秦、齐、韩、魏、楚、燕、宋、赵、卫、中山)之事,自战国初至秦灭六国约年。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编订为33篇。

7、《战国策》的文学特色: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2.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3.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刻画最为传神的是策士形象。如“苏秦始将连横”。4.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危于累卵”、“轻于鸿毛,重于丘山”,寓言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8、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老子》篇幅简短,《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开始摆脱语录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9、《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1.雄辩色彩A.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B.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10、《庄子》52篇,今存33篇。现在通行的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其他是弟子和后学所作。《庄子》寓言特色:一、奇幻谲诡的想象。《庄子》的想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往往以很少的笔墨,就能写出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三、细腻逼真的描写。一些具体的形象描绘,有非常细腻逼真的“工笔”。四、谐趣和讥刺横生。谐趣、讥刺,往往连珠并玉,难分彼此。

11、《荀子》说理文特色:一、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如《劝学》、《天论》。二、从文学的观点看,文中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荀子》中寓言极少,极简短,类于比喻。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12、《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及其寓言的特点:一、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明切”是指明辨是非,切合事理。“犀利”是指他的理论中似无情而往往切中要害;明切和犀利,造成了韩非散文冷峻峭拔的文风。二、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表达思想。如“买椟还珠”等。但表现手法较单调。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1、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始出现,初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刘向编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命名“《楚辞》”。至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2、楚辞的文体特点:一、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二、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1.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极其频繁地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3、《离骚》的题义和创作时间:1、司马迁:“犹离忧也”,可能涵盖“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固:离,犹遭忧,骚,犹也。王逸:离,别也,骚,愁也,是分而言之。近人游国恩认为《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

4、《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5、《离骚》的艺术特点: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三、比兴手法的拓展。《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这种形式特点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九歌》:《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祭神歌曲,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一、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二、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再加上作品侧重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之空恋,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

7、《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橘颂》写的最早,《涉江》、《哀郢》、《怀沙》、《惜往日》写得最晚。

8、《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这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它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和远古史料,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9、《招魂》可能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其结构精密完美,且长于铺排描摹。

10、《九辩》,九辩本是上古乐曲之名,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创意看是宋玉自悲生平之作。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1、《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2、西汉初期政论散文中,贾谊和晁错最具代表性。他们的文章切近现实,长于分析和对策,情感浓郁,纵横驰骋,成为大汉鸿文得标志。

3、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贾谊是西汉初期散文的重要作家。贾谊的忧患意识最为浓厚,他的文章指出了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乱、经济失本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最重要的政论散文代表作有《治安策》(一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等。这些文章不仅思想内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写作方面也有其突出的特点。一、其文章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如《治安策》(从中可见出贾谊文章的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二、紧凑严密,说理透辟,气盛而情浓。三、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过秦论》是贾谊最负盛名得史论散文。

4、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晁错是西汉初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载于《汉书》本传的《上书言兵事》(一称《言兵事疏》)、《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或称《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和载于《汉书。食货志上》的《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即《论贵粟疏》),是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二、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5、刘向与董仲舒西汉中后期散文:西汉中后期散文大势,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特点。以董仲舒和刘向尤具代表性。董仲舒主要散文作品除《春秋繁露》外,还有《天人三策》。刘向散文的代表作,《新序》、《说苑》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最具文学价值。《战国策叙录》是一篇情文俱佳得好文章。杨恽《报孙会宗书》。桓宽《盐铁论》。

6、东汉散文大势:前期王充、桓谭等崇实诚、疾虚妄。后期王符、仲长统等切中时弊、情感浓郁。

第二章:司马迁及其史记

1、《史记》的体例: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的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十表,依年月摘记大事;八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他们以本纪为中心,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而十表、八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

2、《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篇章人物的对比,也有一篇之内人物之间的对比;有并列对比,也有正反对比。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把人物置入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去塑造。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以及项伯的温和憨愚,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人物语言描写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神情风貌。总之,《史记》不只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巨著,更以其人物传记的卓越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史传散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叙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的价值,恰如鲁迅所说,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互见法:《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4、《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翔实记录了西汉一代年的历史。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一百篇,分为本纪12、表8、志10、传70。总体来看,汉书没有史记那样深浓的情感,行文也不像史记那样富于变化、挥洒自如。但是汉书叙事平实稳健,文章组织严谨,语言典雅凝练,不失为史传文典范。

5、东汉时期,汉书除外,以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最为知名。《吴越春秋》与《越绝书》都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他们在写作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记录基本史实而外,还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话和民间传说,与后世的传奇小说相近。《吴越春秋》的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

第三章:两汉辞赋

1、汉代辞赋得类型:一、以抒情述志为主情感浓郁,体式基本与先秦得楚辞相同,如贾谊得《吊屈原赋》、蔡邕《述行赋》之类,这类作品被称为骚体赋。二、以状物摹绘为主,铺排夸饰,文辞富丽,如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张衡《二京赋》等,这类作品被称为大赋或汉赋得典型。《西京杂记》记载得豪七赋: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几赋》、公孙乘《月赋》、羊胜《屏风赋》。

2、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特征: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二、《七发》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实感,整篇作品没有抒情的语句,没有喜怒哀乐。三、在遣词造句方面,也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而是走向了繁难和华丽。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3、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是其代表作,其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的反差,使得其讽谏意义较为微弱。主要特点:一、丧失了真情实感。二、空间的极度排比。三、以直接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描写手法。四、遣词造句更加繁难僻涩。《天子游猎赋》的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述志,而在于逞竞才学和炫耀文字。

4、杨雄代表作:《蜀都赋》(描写都市、郡都的繁华)、《甘泉赋》、《河东赋》(写天子祭祀)、《校猎》、《长杨赋》(写天子田猎)五篇大赋。

5、西汉中后期的骚体赋:一、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赋》是一篇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二、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制之作。三、班婕妤作《自悼赋》,书写自己入宫到废黜过程的心态变化。

6、西汉中后期的抒情、咏物短赋:一、东方朔的《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二、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三、孔臧的《杨柳赋》、《蓼虫赋》是西汉中后期比较优秀的作品四、王褒的《洞箫赋》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情思,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7、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骚体赋的代表如班彪的《北征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思玄赋》、蔡邕辞赋的代表作《述行赋》抒发浓重的国家忧患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初期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中期以后,赋体向贴近人生现实、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如张衡的《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表现士人困厄无奈的主题。京都赋的开端是杜笃的《论都赋》,但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其《二京赋》是汉代大赋的绝响,《归田赋》又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第四章:两汉诗歌

1、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在西汉酝酿,到东汉成熟,最早的五言诗歌是东汉前期应亨的《赠四王冠诗》和班固的《咏史》。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如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三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

2、《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产生。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明月何皎皎》开创写月圆的情境表达思乡情感。2.思乡的根柢,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二、表现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深夜,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不已。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某些观念。1.有功业迟滞的焦灼和失意,如《回车驾言迈》。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3.人生的飘忽如寄。如《青青陵上柏》。4.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也不相信永生之事,开始执着于现实的人生。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重生存的价值。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2.表达情感采取含蓄摸棱的表达方式。3.使用比兴手法。二、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有表现力。感情诚挚,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涉江采芙蓉》。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叠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这些叠字生动传神,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4、乐府的名称: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魏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即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汉代乐府机关职能: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制作、负责演唱。乐府诗歌分类:较早分类的是东汉蔡邕,分为四类: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短萧铙歌;汉乐府的精华是民歌,多保存在《相和歌辞》中。

5、汉代乐府民歌的文学成就:一、题材的演变:1.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如《东门行》。2.反映人民厌倦战争。如《十五从军征》。3.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4.抒写爱情、婚姻或反映相关的某些社会问题。如《江南》、《陌上桑》。5.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的诗歌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6.漂泊异乡者的悲吟《艳歌行》、《悲歌》7.表达人生哲理的作品如《长歌行》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这是对《诗经》民歌创作精神的继承。二、艺术表现手法的演变:1.汉乐府民歌叙事成分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2.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如《有所思》、《东门行》等,同时也善于以比心、叙描的手法抒情。3.在形式和语言上,汉乐府民歌在句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变为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杂言长短不拘,表现灵活。

第一章:建安诗歌

1、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即汉末魏初的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起、七言诗奠基的阶段。建安风骨: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儒学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发现了自我,在文学方面转向非功利的抒情,诗歌创作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一、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薤露行》、《嵩里行》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如《短歌行》。他的诗写得高远阔大、语言质朴、气势雄伟,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他的《步出夏门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

3、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一、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是前期代表作。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4、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今存90多首,也是建安诗人中最多的一、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

5、曹丕诗歌的特点: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即委婉含蓄)的纤丽清新风格。如《燕歌行》写游子思乡怀远之情。二、一些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有的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借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6、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王粲的赋很好。徐幹诗文兼善。陈琳、阮瑀在章表书记方面的成就比其诗歌创作要高。应瑒现在存诗作只有数首,难以对其判断。

7、王粲诗歌内容:前期多抒发志士怀才不遇之悲愤,与反映战争离乱引起的凄怆之情,后期表达立业的雄心壮志。王粲诗歌艺术特点: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

8、刘桢被钟嵘称为“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陈思以下,桢称独步。”《赠从弟》三首是其代表作。陈琳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全诗吸收乐府民歌之写实精神,用精彩的对话,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沉痛悲切。阮瑀及其《咏史》,其咏史诗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徐斡及其《室思》。代表作《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缠绵悱恻。蔡琰诗:字文姬。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经认定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一首。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一、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第二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二、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

第二章:正始诗歌

1、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和嵇康。

2、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82五言《咏怀》诗。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一、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同时由于玄学思潮的影响,也就写得更深邃。二、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显得意蕴深沉。三、清逸玄远之美。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3、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他的诗歌也自有特色:一、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三章:两晋诗歌

1、太康诗风: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求名自适。他们非常世俗平庸,发之于诗,转而向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形成了“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太康诗风。太康诗歌内容特点: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特点:一、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三、描写更加细腻。

2、陆机:就诗歌而言,陆机是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今存首。陆机的诗歌语言的华丽排偶是最明显的。常常变古诗之古朴为华美。陆机的赋胜于诗,其《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

3、潘岳:诗歌追求辞藻绮丽,被誉为“烂若舒锦”。他的悼亡诗写的最好;《悼亡诗》的特点:婉转凄测,黯然神伤。

4、左思:代表作为《咏史》八首。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一、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如《咏史》一、三,没有刻意的雕饰与艳丽的辞藻,全部思想感情喷薄而出。二、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迸发于诗中。如《咏史》其二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这种感情。三、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另外他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使咏史诗有了新的飞跃。

5、刘琨诗:刘琨诗歌的特色:代表作《扶风歌》、《重赠卢谌》。《扶风歌》用血泪写下他的坚强意志和悲慨意绪,有刚健雄放之情致。《重赠卢谌》末段写出英雄末路的悲凉慷慨,但即使是写失败的意绪,也是壮美的,同样有清刚之气,继承了建安风骨。

6、游仙诗:其渊源可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游仙诗内容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7、玄言诗产生的原因:偏安的心态,中朝玄谈的流风遗韵,以及新形成的高雅脱俗的情调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佛教般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了主流地位。玄言诗的发端自魏正始时代已开始。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了。玄言诗内容与形式特点以及贡献: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为:孙悼、许询贡献: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平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第四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一、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他们完全融合为一。他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开创了新的题材。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人生归有道)。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就诗歌语言说,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诗句的魅力在于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田园诗的创作和冲淡之美境界的创作。

2、陶渊明的散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子俨等书》。辞赋:《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感慨悲愤,情绪强烈,与陶平淡风格不侔)、《闲情赋》。《桃花源记》的思想艺术特点:通过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反讽。在写法上,以记实手法写虚构故事,颇具奇趣。语言自然简洁而极生动。《归去来兮辞》的思想艺术特点:作于彭泽挂冠之时,全篇流溢着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随之流畅轻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摆脱官场世俗的羁绊,返归田园与自然,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恬适,成为后世文人脱离世事矛盾纠缠返归精神家园的一条共同道路,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高唱“归去来”而归隐田园,显示了《归去来辞》无限的思想及艺术魅力。《闲情赋》艺术特点:虽题意为防闲男女之情,但其中写道曾对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极为细腻,譬喻妙切,辞采绮丽。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1、南朝诗歌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代的元嘉诗歌、齐至梁初的永明新体诗歌、梁中期至陈末的宫体诗。其发展总趋势是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北朝诗歌则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2、元嘉诗歌: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原因: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在政权领域儒学已占主流。士人从玄虚思索回到现实中来。二、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素族文人进入政权的同时也进入文坛,重抒情代替重玄思的文学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了。三、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二、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三、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四、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不但有各种体式的创作,而且注意对仗,格外追求用典使事。元嘉诗人主要有谢灵运、鲍照、颜延之、谢惠连、谢庄等,以谢灵运、鲍照成就为最高。

3、谢灵运及山水诗:谢灵运改变了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写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从此开始,山水诗成为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领域。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这一模式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倾向的雏形。二、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三、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四、是山水诗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有佳句而无完篇,所以被评为“颇以繁复为累”,“虽存巧椅、终至迂回”。

4、鲍照及其乐府诗:鲍照诗今存首,主要是乐府和五言古诗,以80多篇的乐府诗成就最高。《拟行路难》18首是他的代表作。鲍照诗歌的内容:鲍照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一、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的不满与抨击,如《拟行路难》其四及其六。二、边塞征戍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的写征人思乡不得归的痛苦如《拟行路难》十四。三、描写妇女题材的诗(写相思的《拟行路难》其三)另外还有表达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诗篇和山水诗等。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一、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二、语言亦自有特色。三、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鲍照的大胆革新与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杜甫也称赞“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5、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永明声律说即是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有四声八病之说)。

6、谢朓: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诗歌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他的诗,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艺术成就: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二、意象创造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山水描写方面的意象带着更多心象的性质。三、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和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四、不但创造了一种明丽清新的诗歌格调,而且革除了以往山水诗的玄思哲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7、梁陈诗歌创作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以裴子野为代表。第二类是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主要有齐末梁初的吴均、何逊和梁陈两代的阴铿等人。第三类是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是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潮,其创作上的代表即宫体诗。宫体诗: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之风。特点: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8、北朝诗坛:一、北朝诗歌特色:在文学思想上,重实用、尚真实、求朴野。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真实的抒发情怀,不修饰,不造作,有北方人粗犷真率的风格。二、北地三才:温子升(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邢劭(北间第一才士其诗作慷慨悲凉)、魏收。

9、真正体现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贞刚诗风融合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其代表是庾信和王褒。庾信:是重要的宫体诗人之一,成为集南北诗歌之大成者。其诗作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俳偶均自然工巧,擅名于诗坛。代表诗作《奉和山池》;后期入北,羁旅他乡,身仕异国,一种故国乡关之思时时涌现在诗中,就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代表作《拟咏怀》二十七首。

第六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迄于陈,今传五百余首。大多辑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所反映的请恋内容极其广泛。有写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以吴歌中的《华山畿》最为激切。南朝民歌艺术特点:一、格调鲜丽明快。二、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的《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的,诗写一女子怀人,情思缠绵,写景秀丽。

2、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勒川》。《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木兰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刚健特点,又是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淳朴勇敢的象征。《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奇葩,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1、建安魏晋时期形成乐重抒情、重文采的创作倾向,为南朝骈文成熟奠定了基础。建安散文的发展变化:一、在内容上不再是重复和敷衍经义,而是注重抒发情怀,言之有物。二、在形式上摆脱了经生式的引经说教、枯燥拘束,变为注重文采、渐求骈丽。三、在风格上,建安文章的作者都很强的个性特点。

2、建安辞赋的特点:一、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他们积极创作,并且进行理论探讨。二、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秋思赋》、飞禽走兽《神龟赋》、瓜果树木《瓜赋》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三、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四、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后期辞藻流利妍美,对仗工巧整齐,且注意到韵律和谐。

3、建安赋作家中,以王粲、曹植成就最高。王粲最著名的赋作《登楼赋》。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曹植的赋作特点: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代表作《洛神赋》,叙写眷恋之情,辞采绚烂清冷臻于极致。

4、两晋散文成就较高者潘岳、陆机:潘岳的哀诔最为优秀。陆机辞藻富瞻,善于用典。

5、两晋辞赋:西晋的统一,为大赋作者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题材方面:一、有感慨抒情深切,但也更消沉,或凄婉沉痛如陆机《叹逝赋》,潘岳《悼亡》、《闲居》等。二、讥刺时弊的愤世之作,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如左思《白发》、王沉《释时》等。三、东晋时代出现了山水赋,如《江赋》、《游天台山赋》。两晋赋作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用事、辞藻和音律三个方面。用事又叫用典,即采取引用典故的手法,使文章简练且更有说服力量。辞藻方面,两晋赋家刻意求新。音律方面,晋赋家除已注意到音声迭代五色相宣的韵律美的宏观追求,同时注意到一些具体作品的音律的探讨,开南北朝赋声律谨严之先河。

6、两晋主要赋作家:西晋成就最高者为左思、潘岳、陆机。左思主要成就在《三都赋》,特点:一、内容丰博,详尽细致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二、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三、以求实的精神去创作。潘岳是西晋赋坛最为突出的作家,他的《悼亡赋》写的凄恻婉转,哀怨动人。

7、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时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有明显区别。骈文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特征:对偶、用典、声律、辞藻。刘宋时期,时南朝骈文的形成期。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名著《文心雕龙》是骈文空前绝后的杰作。

8、南朝是骈赋成熟定型的时期。其特点对偶精工、事典博赡、声韵和谐、藻饰华丽。以鲍照《芜城赋》、江淹的《恨赋》与《别赋》为翘楚。江淹的《恨赋》与《别赋》,典型地表现出南朝骈赋的美文丰采,全篇以四六对句为主。

9、郦道元《水经注》约成书与北魏延昌、正光间,它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学术著作,书中根据水道流程记述了河流两岸名胜古迹、风物景象,以及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因而也是一部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散文著作,兼有叙述文和山水文的综合特点。杨衒之《洛阳伽蓝记》5卷,描述洛阳城内外五个区域40个大的佛寺建筑,属于历史笔记,也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10、北朝赋:北朝赋受两汉魏晋赋影响更多一些,而受南朝赋影响较小。在题材方面或婉语讽谏,或体物写志,不离宫廷生活与王朝政治,赋风质朴。后期赋作题材有所扩展和深入。虞信南朝赋作绮丽柔靡,如《春赋》。入北后身世之感,乡关之思,使他的赋作一改旧辙,虽精工不减,格调却苍凉悠远。庾信留下了赋史上的千古绝唱《哀江南赋》首叙个人家世际遇,又历述梁之兴亡,抒情咏史,烩于一炉,情深而辞工,用典密而切,音韵谐而畅。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1、志怪小说的代表:晋有代表性的是《博物志》、《搜神记》,南北朝较著名的是《异苑》、《幽明录》、《续齐谐记》、《拾遗记》。干宝的《搜神记》(记录神仙鬼怪的故事)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基本风貌。

2、志人小说的代表:《笑林》、《西京杂记》、《语林》、《郭子》、《俗说》、《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逸闻趣事,特别祥于士族人物的玄虚清谈。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南北合流与初唐诗歌

1、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杨素、薛道衡(成名作《昔昔盐》乃南朝常见的闺怨题材,却也提及边塞征夫,清辞丽句,委婉细腻);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贞观诗坛:唐太宗李世民为文坛盟主,他身边聚集一大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由刚健质朴趋向表现技巧的贵族化和宫廷化。虞世南其托物寓意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上官仪:上官仪,是贞观诗坛的新秀,是在唐代成长起来的作家,新生代的宫廷诗人。“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之为上官体”。这种绮错婉媚、重视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五言诗,时人称为“上官体”。

3、初唐四杰:王勃(《滕王阁序》在末联使用对偶句法,对唐诗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杨炯(代表作从军行),卢照邻(其七言歌行《长安古意》恣肆奔放而辞采富瞻成为七古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骆宾王(代表作《咏蝉》,此诗感情充沛、用典自然,语多双关,式咏物诗中的名作)。卢、骆长于七言歌行,王、杨长于五言律诗。(杨炯是“四杰”中以五律见长的诗人)。王绩较早的五言律诗《野望》是其代表作,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

4、文章四友:杜审言(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宋之问(代表作五律《度大庾岭》)和沈佺期(代表作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不用典故,无意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调谐流畅而蕴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馆阁(馆阁体”内容相对贫弱、形式词藻十分讲究)诗人。

5、陈子昂: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代表作38首《感遇》诗。

6、吴中四士: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诗人,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刘希夷代表作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是一首拟古乐府,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第二章:盛唐诗人

1、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2、王维与孟浩然并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山居秋瞑》写秋山雨后晚景,清新明爽、闲静甜美。《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全是五绝,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王维等山水诗人的创作影响极大。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

3、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裴迪、储光羲(其《杂咏五首》的《钓鱼湾》有一种格调高逸,趣远情深的韵味)、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张子容(《泛水嘉江日暮回舟》)、常建(成就最高、《题破山寺后禅院》笔调近似古体,语言素朴)。

4、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是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入仕后生活极放荡。该诗以豪饮旷达写征战,极为劲健。

5、王昌龄及其七绝诗:王昌龄的边塞诗为后世传诵的均为七绝,因王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深刻,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为补短章的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从军行七首》。他的《出塞二首》被明人李攀龙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他的《长信秋词五首》成为宫怨诗中的家佳作。

6、崔颖的《黄鹤楼》,被严羽推为唐人七律之首。

7、李颀的边塞诗《古从军行》,仕途不得意,该诗透出极苍凉的悲怆情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其《别梁锽》也是颇负盛名的送别诗。

8、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广,多写边塞生活,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高适《燕歌行》是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的典范之作。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境界壮阔。岑参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盛唐诗人里,保存作品最多的。他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别具一种奇异壮丽之美。他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多佳作如《逢入京使》。杜甫的诗中首先将高、岑并称。

9、王之涣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

第三章:李白

1、李白乐府诗创作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一是借古题写现实二是用古题写己怀。

2、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3、李白绝句的特点:自然明快,清新俊逸。《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不加雕饰。

4、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1.李白诗歌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2.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3.三、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沧海、雪山等),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清溪、明月、白露等),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影响:一、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二、他的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四章:杜甫

1、杜甫的思想主流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响。杜诗风格的大、重、拙,是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望岳》具有昂扬的情调和自信,心胸开阔,气魄雄伟,不亚于李白。《春望》国恨家愁,使诗人的头发都白了。《登岳阳楼》杜甫此时已一身病痛,自身难保,可他惦念的却是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流泪。

2、杜甫诗歌的写实特点:1.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2.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3.杜诗的写实,既叙述经过,又用力于局部描写。3.杜诗的写实还融入了强烈的抒情,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

3、杜甫的律诗成就:一、对五律的把握非常纯熟,韵律精细,诗境浑成多变。二、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其七律创作超过前人总和,如《登高》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八句皆对而一气贯注,悲怆而不消沉,被胡应麟评为古今七律第一。三、以律写组诗,如七律联章组诗《秋兴八首》,于艺术上已达登峰造极之境。四、自创“连章体”七律组诗及“拗体”七律,拗体在杜甫的绝句诗里出现较多,以七绝为甚。杜甫入蜀后所作的绝句多为描写当地风景和风俗人情的组诗。

4、杜诗主要风格特点:沉郁顿挫,入蜀后的十余年,是杜诗”沉郁风格的顶峰。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的历史产物,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5、杜诗集大成所表现的三个主要方面:1.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在五言古诗上又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又向齐梁优秀诗人学习。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能兼取众人之长);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杜诗除了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3.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广泛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自铸伟辞。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练字的精当,相当惊人)。

6、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在宋代被称为“诗圣”

第五章:大历诗坛

1、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他们的诗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渐露中唐面目。

2、韦应物诗歌以山水田园著称。韦应物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合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将情谊深厚的情感,出之以心平气和的恰谈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被誉为化工笔。

3、刘长卿的五言诗写的最好,最为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原因:1.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2.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

5、顾况诗歌风格:诗风通俗明快,语言则有如白话。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

6、李益:李益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他的边塞诗以七绝最为著名而流传于世。如《从军北征》、《夜上受降城闻笛》,主要抒写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情调感伤而不乏壮词。

第六章:中唐诗歌

1、从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开元、天宝之后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

2、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他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喻诗(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闲适诗(《小池》、《问刘十九》)、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和杂律诗(《暮江吟》)。

3、元稹:真正能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亦如《遣悲怀》三首是在妻子死后最为人称道的诗歌。

4、元和体: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们两人的艳情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5、张籍、王建:张籍以乐府诗著名,题材较为广泛,以写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价值最高。如《野老歌》王建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诗成就最高,以宫词的影响较大。其乐府诗的特色题材广泛,爱憎强烈。

6、韩愈:以文为诗是韩愈诗歌的主要特点诗歌上的创新:一、追求“非诗之诗”,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二、以丑为美,即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

7、孟郊: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为成为苦吟诗人的代表。

8、李贺:中唐诗坛的天才。他的诗造语奇丽,喜用生新坳折字眼,笔触形象而暧昧,带有神秘感,被称为长吉体。由于李贺对描写鬼魂的偏爱,也有“诗鬼”之称。

9、刘禹锡:人称刘宾客,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了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10、柳宗元:其人称柳河东,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风格清冷峭拔。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1、李商隐: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直诉胸头愤慨,悲壮沉郁;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身世遭遇的歌咏,表现自己对现实重大政治问题的肯定或批判。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

2、杜牧:杜牧大量以七绝写史,其咏史诗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他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被成为“小李杜”。杜牧《泊秦淮》、《题乌亭江》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立意高绝。

3、许浑:今存诗余首,以五律、七律为主。许浑咏史怀古诗不乏佳作,如《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因善于写水,有“徐浑千首湿”之说。

4、贾岛与姚合:晚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贾岛的五律写的精深,有清奇幽微之境,但往往有佳句而无名篇。姚合:诗风相对显得清稳闲适。姚合诗称为“武功体”,代表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以及个人生活的窘态。

5、皮日休(名篇《橡媪叹》、罗隐《蜂》、陆龟蒙、司空图等人的创作在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等方面,在诗的艺术风格上是有贡献的

第八章:唐代散文

1、唐代散文的发展,以中唐的古文运动为一大转折,此前主要以骈文为主,在这后古文占据上风,以韩愈、柳宗元所写的古文代表了唐代散文的额最高成就。

2、文以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念。韩愈在《争臣论》中,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提出“为陈言之务去”的主张。与韩愈一样,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的观念。

3、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

4、柳宗元的主要贡献是在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寓言等散文的创作上。他的寓言散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如《黔之驴》、《蝮蝂传》均以动物的形象揭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成就最高、最有特色的。奠定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基础,对宋以后的散文家有较大影响。传记文与抒情文,通过人物本身的活动与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总的说来,柳宗元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沉郁凝练,冷峻峭拔,具有凄幽、愤激、冷峻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以及明显的讽喻性,象征性。

5、晚唐的讽刺小品文:皮日休的《读司马法》、《鹿门隐书》陆龟蒙的《野庙碑》罗隐的《英雄之言》。

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1、唐传奇:传奇,即传述奇人奇事。唐传奇就是唐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传奇正式作为唐代小说的通名,是宋代以后的事。现存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张骞的《游仙窟》是字数最多的一篇。其作品有沈既济《任氏传》、陈玄佑《离魂记》、白行简《李娃传》、杜光庭《扎髯客传》(晚唐游侠小说的代表作,描写侠客的豪侠);《聂隐娘》李公佐《谢小娥传》的侠女形象等。唐传奇是我国文学史上有意识的写作小说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渐趋成熟。

2、俗讲:与我国固有的说唱传统有关,但它更主要的来源是六朝以来佛家的一种讲道化俗手段:转读与倡导。

3、变文: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现存变文的内容主要是演唱佛经故事和讲唱人世故事两类。

第十章:唐代五词

1、词: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2、敦煌曲子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

3、中唐事文人作词的尝试阶段,以白居易和刘禹锡写的较多。

4、《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温庭筠被列于《花间集》首位,成为花间派的鼻祖。他的词专以描写美女爱情为主要内容,词风秾艳柔婉,意象细腻绵密,韵律优美。在开创词境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温庭筠可以视作由诗变词的开创性人物。韦庄以词名世,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他的词以清疏著名,不靠华词,其思乡怀国之作颇多。韦庄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用描白手法作词的作家。开启了用词直抒情怀的风气、

5、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得名于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婉丽绮靡的花间词风成了词的主导风格。

6、南唐词人: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前期写歌舞宴饮的宫廷生活,后期由对外界事物的描绘转入内心情感的表白)、宰相冯延巳(词作数量居五代之首)

1
查看完整版本: 想要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资料的就点进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