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六首最美哲理诗,千古经典,你更喜欢谁诗
TUhjnbcbe - 2024/7/13 20:12:00
六首最美哲理诗,千古经典,你更喜欢谁?一、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要说哲理诗史上的第一绝唱,除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还有谁?景是至大之景,境是极高之境,理是至正之理,诗里洋溢的探索精神,正昭示了一个民族昂扬向上的风貌。积极开阔,博大雄浑。王之涣哪怕只有这一首诗,也足够流誉千古了。这首绝句通篇对仗,而丝毫不觉呆板,流转灵巧,一气呵成,也是一大亮色。后两句的流水对是很关键的因素。二、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的这首七绝,完美融入了写景、抒情与哲理,艺术之高与传播之广,使之成为宋诗标志之一。诗人只是记一次拜访扑空的小事,留下的却是千年的激动。那一年的满园春色,撩拨至今。诗前两句应题,后两句升华,出人意料地由小失望生出大惊喜,写出了一枝红杏之外可以想见的满目春光,昭示着新生事物不可抑制的蓬勃生命力。其中的最后一句,特别出挑,乃至于衍化出了一个人尽皆知的俗语。但这一句,实则由“一枝红杏出墙头”脱化。最早晚唐诗人吴融即在其诗《途见杏花》中有句:“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不过最接近叶绍翁韵致的是陆游的《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却依然没有叶诗的神采与言外之喻。通过这个绝句,也可以看出,生活也许很琐碎无聊,而一个有诗人眼睛的人,足够发现它的趣味,并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丰盈的也不仅仅是自己。三、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西林即庐山的西林寺。是苏轼和好友参寥子游玩庐山后,苏轼所作记游诗中的一首。时在公元年,苏轼47岁,在黄州(黄冈)呆满五年后,贬迁汝州,路过九江,便有了这次庐山之行。诗是宋诗说理诗的代表之一,长期入选小学课本。普及度极高。以平浅的语言表达具有一定哲理的生活感受,是这类诗一大特征。也是宋诗最区别于唐诗的地方。宋诗成也在此,败也在此。就拿苏轼这首来说,通篇只有一个山的意象,形象性是不足的;全诗也没有景色的描写,议论是这首诗的核心。开头的两句,写诗人看山的体验跟感受,写得很宽泛很粗莽,就像镜头一样,他只是告诉你他在不停地切换角度,具体看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并不涉及,不过在他的引导下,你进入了一个他铺底的情景。这个情景会诱导你,想他所做的。幻想他所观察的。却并不知晓他要表达什么。直到三、四两句出现,你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是这么个意思。仅从这首绝句来说,光读前两句,你确实不清楚作者意图,它是带有一定悬念性质的。整首诗所要揭示的,其实是很浅的道理,一是欣赏一个人,一点不好,不能一杆子打杀,你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了解,总能找到一些可爱有趣的地方;二是从不同角度、身份、立场去看一个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极易主观片面,故对事物的看法,不能只听一人之言,必须兼听;三是格局决定视野胸襟,跳不出自己的小圈子小算盘,永远不能有更宏大深刻的认识。这首诗之所以不枯燥,耐咀嚼,正是因为这两句用了形象思维。像陆游的七绝《冬夜读书示子聿》,就只是说理了,味道差不少:《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看,他说得就太直白。四、再附三首: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典型的宋代哲理诗。不看诗题,你哪里想到他是在说读书呢?河清是因为水活,同样,思想活跃,也是因为保持阅读输入,不断的观点碰撞。当然,还要有对生活中新事物的观察。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篇写景、说理、抒情、议论交织,人境与心境已经是互不干扰的境界,陶渊明写出了千百年来为人憧憬的超尘脱俗。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题可能会想偏。“山西村”并非山西的村子,而是江南农村。具体来说,就是诗人当时闲居的山阴,即今浙江绍兴所在地。此诗哲理,全在颔联。通过写景而自然浑成,属于神完气足的千古佳句。如果没有这一句,陆游的《游山西村》是暗淡无光的。游境与心境的奇妙结合,催生了无与伦比的绝唱。六首哲理诗词,谁是你的最爱?还是别有其他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首最美哲理诗,千古经典,你更喜欢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