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近月远觉月小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相近。译文: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出处:苏轼《题西林壁》。
资料拓展“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解析:出处:明代·王守仁《蔽月山房》原文: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译文:山更近月更远觉得月亮比较小,就说这座山比月亮大。倘若人的眼光向天一样大,那么应当看到更高的山,更广阔的月。作品背景:《蔽月山房》诗,王阳明12岁时作。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12岁的王阳明就有思考人生价值的取向,志存高远。作品赏析:一种思考,一种见识。年纪十二岁的儿童竟有如此意识,令人景仰。更为以后的思考呼应。虽有想法,却知现实,山于月是小,但与我却很高大,与后来的“知行合一”也有预见。或许当年的王守仁没有像很多,但这不是为后人读诗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