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古诗词赏析重在得法
TUhjnbcbe - 2024/2/23 18:15: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就够了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

古诗词赏析重在“得法”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其注重韵律和美感的特点,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智力、完善人格、提升文学品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的思考与理解;二是教师的教学不够深入,只停留在重点字词、诗词内容的讲解,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内容涉及较少;三是考查形式单一,考试内容多涉及检测学生的诗句背诵情况,而不涉及自主赏析能力的检测。为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法用法。

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每一首古诗词都寄托着作者的特定情感,透视着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形态,反映着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理解。讲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思想感情会有很大帮助。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需先带领学生认识杜甫: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杜甫写诗多首,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然后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年春,关中地区出现重大饥荒,杜甫辗转来到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盖起了一座茅屋。不料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掌握古诗词基本内容。想让学生做好古诗词赏析题,就要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掌握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古诗词中的一些字词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大不相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对重点字词、句子的讲解。例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针对“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两句,“罗幕”和“锦衾”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其实,罗幕即丝织帐幕之意,锦衾即华丽的织锦被褥。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整句话也就不难理解了:雪花从珠帘飘进来打湿了帐幕,狐裘大衣穿在身上仍觉得寒冷无比,厚实的被子盖在身上仍觉得单薄。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

注重鉴赏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需教给学生相应的鉴赏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字词中透射出的思想感情,如九年级下册《登楼》中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两句,“伤客心”直接道出了作者的伤感之情,“万方多难”则又将诗人流离他乡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如莲花象征着纯洁无瑕、洁身自好,梅兰竹菊寓意志向高洁、忠贞不渝,月亮代表思乡之情等。南宋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就是用月亮寄托思乡之情,表达自己在中秋之夜对家人的思念,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名句。最后,借鉴写作手法赏析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急、下得大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教师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还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分析、学会解读、学会思考,形成一套自己的赏析方法。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适当予以点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古诗词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背诵,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了解历史背景,感受诗人所处的时代变化以及对当下学生的影响。

运用基调,焕发爱国、敬国之情。陆游在《示儿》中通过“死”“空”“悲”等字眼描述出了陆游的心境。真实的表达了作者一心报国和为民担忧的真实情感。《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及《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运用悲凉、激亢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自己想报国又无可奈何的心境;而《闻官*收河南河北》则运用了欢快的节奏,通过“喜”字,无不表现出杜甫当时激动的心情。

借鉴事物,抒发惜别、珍重之情。《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这几首诗都是为表达朋友间深厚友谊而创作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中“明月”“梧叶”“茱萸”等景物来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寥寥数语,讲解传统节日。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诗通过描述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让学生们了解这几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节日的历程及演变。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十五夜望月》《迢迢牵牛星》,其中《寒食》和《十五夜望月》讲述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立足古诗,感受文化魅力。《江南》《悯农(其二)》《春晓》《寻隐者不遇》《池上》《小池》等其它诗,通过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将事物在诗中表现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题西林壁》《嫦娥》《观书有感(其一)、(其二)》《长歌行》都为人生哲理诗。其中《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蕴含了极为丰厚得人生哲理。把人生观、价值观放在诗中让学生感受、理解并牢记于心。

二、教学过程设计——以古诗《登高》为例

(一)导入

问题:秋,在每位诗人的笔下都是精彩纷呈。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始终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凄苦悲凉的意境,以此来表达作者的凄凉、萧瑟的诗情;而杜牧的《长安秋望》直接用秋天的美景来烘托出诗人的精神性格。可见,每个诗人对自己所感所悟的“秋”都有不同的见解。那么在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一起走进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预设:介绍杜甫生平,结合杜甫在每个人生阶段获得的成就,就诗论诗。着重介绍《登高》的写作背景,使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带入古诗中,对古诗的讲解进行预热。(视频播放)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写作背景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新授

1.板块一:诗中情感,细心体会;学生活动一:诵读感悟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受诗的整体节奏);

(2)学生朗读: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分享形式——一个代表展示、小组全体展示、以唱诵诗,接着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出其错误,初步体会诗中情感;

(3)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字音要准确);

(4)听读(学生闭眼集中精力听,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体会其中的意境);

(5)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全文读得更加应该沉重、悲凉、无奈、缓慢,让听者慢慢体味诗人所处时代的百感交集的心境,再次感受诗词的情感)。

问题:诗人因何“悲”?如何“悲”?

预设:诗人因为身世遭遇,抒发了他穷困潦倒、老病独愁、漂泊他乡的悲哀之情。

设计意图:初读,可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的整体节奏;再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悲凉”;细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全身投入诗歌意境中。

2.板块二:品学诗句;学生活动二:赏析文本(1)首联:

通过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描绘出一幅秋景图。然而通过词语“风急”“猿啸哀”的修饰,更是表现出此时此刻诗人惨淡的心境。我们可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登高图景。

(2)颔联:

这两句诗通过“落木”“长江”来抒发情感。落叶飘零,联想到自身已是晚年。“落木萧萧”感叹生命之短暂,而“长江之河”则为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把这两句话总结对比分析,更加突出了历史和时间的久远,而时间是那么短暂。无不散发着作者对时间和自己生命的叹息。

(3)颈联:

“做客”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去别人家里做客,而是指杜甫自己在外漂泊他乡的意思。登台,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每逢重阳节事,家人一起去祈福。而杜甫,只能自己在外漂泊。

(4)尾联: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连年的灾难。苦,是极度的意思。艰难,不仅仅指国家艰难,也指自己的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是“百年(暮年)”,而且得了多种疾病。所以此时得杜甫想的更多的是自己艰难的一生。杜甫的诗中提到“酒”字的诗词就有几篇。例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他无论是喜还是忧都喜欢用酒来表述,虽然现在面临着国家和自己的双重忧愁,也不能放纵自己以酒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了,只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问题:第一,请找出本诗的诗眼;第二,纵观全文,处处含泪满是悲楚,但全诗没有一个“泪”字,请认真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书写渗透这种巨痛的?

预设:一悲:离家万里;二悲:秋风萧瑟;三悲:常年漂泊;四悲:万里做客。

五悲:年岁已高;六悲:百病缠身;七悲:亲朋亡散;八悲:孤独登台。

设计意图:通过“悲”字贯穿全文,让学生将“悲”这种情感带入诗中,更容易理解诗人的处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板块三:名句体悟;学生活动三:情感共鸣

问题: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预设:让学生表述自己喜欢的诗句,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

(三)结课

1.板书

自然之秋:风(急)天(高)渚(清)沙(白)

鸟(飞回)(不尽)长江(视觉、听觉)

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

悲人生之秋:多病独登台(伤心伤己)

国家之秋:艰难苦恨潦倒停杯(忧国忧民)

2.课堂小结

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道悲,由登高道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景落笔,我们更能多体会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3.设计意图

罗列板书,可使学生清楚整首诗的脉络,了解诗的整体结构和基调。有利于学生背诵,有利于学生感悟,更有利于学生借鉴本诗抒发对生活的感叹。

三、感受古诗词之魅力

(一)诠释背景,激发热情

我国古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创作往往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善于发掘和抓住古诗词句中的文化元素,围绕着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色,为学生传递出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1]。假如学生对创作者在创作古诗词时的背景和经历没有了解,那么是很难分析出古诗词中的情感,也就不能够和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老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对古诗词背景的简单介绍,通过对古诗词创作背景的介绍,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入其中。

《闻官*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年)春天。年冬天,唐*经过一番战争收复了今河南郑州和河南开封等州,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年,史朝义、田承嗣、李怀仙相继兵败。至此,“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当时流落在四川,听到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立即提笔写下这首诗。这首诗为七言律诗,教师可采用有趣的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作为杜甫,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让学生陈述出杜甫当时的所感所想。例如,今日晴空万里,温暖如风,一切都那么美好,但是国家还没有恢复完整,我的心情和这天气形成鲜明的对比,阴霾满满。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家乡已被糟蹋的不见原样。我只能同往日一样,借酒消愁。这时,我的邻居告诉我河南郑州、开封等地已被收复。顿时,我的心情无比欢畅,所以,只能提笔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二)意象营造,创设情境

意象是古诗词中被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结合小学生的成长和性格特色,小学教师应当保持进步,积极创新,在古诗词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小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合作的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例如《清明》这首诗,首先教师可讲解作者创作本诗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然后播放相关的诵读多媒体资料,带领和引导学生以所听多媒体资料为基础进行朗读练习,在反复朗读练习中,学生可受到情境感染,在教师的指导下领悟到诗歌中所呈现的景观,教师可根据文中的插图以及词语“雨纷纷”“欲断*”进而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内心情感。也可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找几组学生在讲台上扮演“行人”“我”“牧童”这几个人物,再配上悲凉背景音乐,细雨纷纷的雨声,使学生进入这种情境中,亲身体会这幅画面中人物的感受。

(三)动情诵读,情感共鸣

教师在课前要把整首诗的历史背景、情感基调、诗人内心情感揣摩清楚,结合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熟练掌握。在课堂中,教师可先领读,运用手势动作、表情、声音起伏等形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前两句时。第一句一个“生”字用得恰到好处,形象生动,用肯定的语气强调了奇景给人产生的真实感。。朗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注音节奏,“生”字要重读。第二句“遥看”是从远处地方看,同时也说明瀑布之大。一个“挂”字显得非常浑厚有气魄;“川”,指河流;“挂前川”,是瀑布挂在山前的意思。朗读时“挂”字要读重音,“瀑”字重读时次之于“挂”字。在学生诵读时,可结合相应的背景音乐,在背景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下,学生较容易读出这首诗的气魄。通过几组不同学生的诵读,让其他组学生来评价赏析,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和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爱朗诵的积极性。

(四)名诗体悟,绝句赏析

郎学初教授在《浅析古诗名句的成因》一文中分析了名句的特质,即名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它要有情景相融的意境,浓缩精炼的文字,生动形象的修辞,高度概括的情思,发人深思的哲理等要素,从名句入手,体味其形象意境,分析其艺术手法,挖掘其思想内涵,也是准确把握诗人思想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绝好路径[2]。

例如,王昌龄的《出塞》,这是一首慨叹边疆战争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画出一幅苍凉景色,“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观,秦、汉、关、月四字交替使用,意思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争自秦汉以来从未停止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和战争的频繁。在学习“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时,可根据上一句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同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几个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分析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感及意境。如“万里”实际指什么?“人未还”三个字,你能联想到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古诗词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方法,更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阶段性特征,探究出自己独有的一套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目的有意识的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文字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洁婧.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传承[J].华夏教师,(28).

[2]郎学初.浅析古诗名句的成因[J].绥化师专学报,(3).

[3]赵晓晖.《登高》究竟表现什么精神?——兼论“潦倒”的两重意义[J].语文建设,(34).

[4]李丹.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3).

[5]胡菊.古诗鉴赏的审美切入——以杜甫《登高》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5).

[6]栾舒然.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J].汉字文化,(6).

[7]赵海凤.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J].中国教育学刊,(1).

[8]吴丽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及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9]夏陈玲.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

[10]仇刘燕.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J].教书育人,(34).

[11]方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

[12]宋淑伟.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国际公关,(10).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诗词赏析重在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