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公元年,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多年。书院历经沧桑,屡兴屡废。
至到南宋朱熹重建书院,并亲自在此讲学,方得以兴盛。
*洞书院现存在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
建筑体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自娱”
鹿通人性,跟随出人,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洞”。
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
年(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洞书院讲过学。朱熹制定的《*洞书院揭示》又称《*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洞书院誉享海外。
年(宁宗嘉定10年),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任“知南康*”,兴复书院,邀请李燔去*洞;
年(宁宗嘉定11年)4-5月间,同学*干、胡泳等10多人来庐山交游,建流芳桥,李燔与*干、陈宓一起讲学《乾》、《坤》二卦,后郡守邀请李燔担任*洞书院堂长;
李燔担任堂长后,*洞书院达到鼎盛,各地学者云集,“讲学之盛,它郡无比”。
元代末年,*洞书院被毁于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