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赏析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专科治疗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

《望庐山瀑布二首》李白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名《望庐山瀑布》,“庐山”:

很多人看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竟然有两首,多半会吓一跳。是啊,李白确实写了两首,一首是很长的五言诗,另一首是很短的七言绝句,我们一般读到的是第二首,因为它进入了小学教材。据说李白一生五上庐山,要是只写一首,那也太少了吧。

那么李白《望庐山瀑布》望的究竟是哪一条瀑布?直到今天似乎都还有争议。提得比较多的是庐山“南香炉峰”的“开先”瀑布,还有庐山“九叠谷”的“三叠泉”瀑布,或者还有其他比较隐秘的瀑布,我们不太清楚。不过有一点,我们可能需要注意的是,这瀑布的大小,一来跟瀑布倾泻口的高度有关,还有就是跟水量的大小有很大关系。事隔千年,我们怎么知道这期间各瀑布发生的水量变化呢?有意思的是,李白的这两首《望庐山瀑布》出现了一些“巧合”:第一首的“挂流三百丈”与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显然“三百丈”就等于“三千尺”;还有“初惊河汉落”与“疑是银河落九天”,“河汉”与“银河”有些相似。那么它们写的是同一条瀑布吗?是同一时期写的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还是到具体的诗句去中感受、分析和探寻吧。好,我们先来看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一的五言诗: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字词典故“香炉峰”:

赏析李白说,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在南面见到了瀑布水。

这问题又来了,据说庐山的“香炉峰”有四座,李白登的是哪一座呢?如果李白是初到庐山,那么一般是会根据人家的介绍,走向知名的景点。如此我们可以从“孟浩然”的一些诗句得到提示,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有“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当时的”浔阳郭“就在如今的九江市柴桑区,所以孟浩然看到的应该是庐山”东林寺“后面的“北香炉”。而“北香炉”的西面山脊上有一条登山古道——“慧远路”,是“慧远大师”上匡庐讲佛传经之路。如果说李白是初上庐山的话,沿长江顺流而下,也是会泊船“浔阳郭”的,然后沿着“东林寺”后面的“北香炉峰”上去,这很符合“西登香炉峰”。如此,李白接下去最大的可能性是走向“九叠谷”的“三叠泉”瀑布。

那么李白有没有可能走到“南香炉峰”呢?在孟浩然的另一首诗《彭蠡湖中望庐山》有“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彭蠡湖”即“鄱阳湖”,在庐山的东南面。)孟浩然本诗看到的应该是“南香炉”,而南香炉峰有一个“开先瀑布”,直线落差很大,很符合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问题是,“开先瀑布”分“东瀑”和“西瀑”,其中“西瀑”又名“香炉瀑”,是从“鹤鸣峰”与“香炉峰”之间的高崖上下落的。可是,如何解释“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呢?而且如果从“北香炉”要走到“南香炉”的“开先瀑布”,实际距离也确实太远了,本来走到“三叠谷”都有点远了。如此,我们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一中的“香炉”是指“北香炉峰”,“瀑布”很可能是“三叠泉”瀑布;而其二中的“香炉”可能是指“南香炉峰”,“瀑布”便是“开先”瀑布。我们继续往下感受李白行程,寻找相关线索: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字词典故“壑he4”:。

赏析李白说,这瀑布高挂山巅往下流,足足流了三百丈;喷涌出的浪花,奔流了数十里的山谷。

这里有个词“挂流”,这和第二首的“飞流直下”有所不同,“飞流直下”突出的是直线的落差,而“挂流”就不见得了,一般挂的都是“布”。有的小朋友读诗可能会问,为什么是“三百丈”而不是其他数字呢?也许真就是因为“三叠泉”瀑布的一波三折。还有这个“喷”字,足见当时的水量是很大很足的,多大多足呢?“喷壑数十里”。我们知道“三叠泉”那里是“九叠谷”,有个“三叠泉漂流”的项目,而“南香炉峰”那里似乎并没有这么长的山谷。

在百度百科上说,“三叠泉”瀑布是宋代一位樵夫才发现的,这东西谁知道啊?第一个发现的人是谁,这谁说得清楚?只不过是后人看到的记载起源罢了。而李白也很可能是偶遇的: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字词典故“欻xu1”:“飞电”:“隐”:“白虹”:

赏析李白说,这瀑布如闪电般突如其来,从隐匿处似白虹飞起。

李白显然是一种偶遇,他有一种被瀑布突然“袭击”的感觉,估计是峰回路转,陡然出现如此高大的瀑布惊吓到他了。把瀑布比喻成闪电,一方面是因为乍然出现,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描述了这瀑布形态的一波三折。此时的李白应该是走在怪石嶙峋的山中,一拐过来,突然被这瀑布“击中”,想不到如此隐秘的地方有这么高大的瀑布,举头一望,这瀑布好长啊,如白虹飞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字词典故“河汉”:“云天”:

赏析李白说,初见之时,惊骇得以为是“河汉”从天而落,尚有一半洒在了高空中。

是的,李白被惊吓到了,抬头看是“白虹飞”,定眼看却像一条巨大的河流顺势而下,可见当时的水量有多大。只是这河流的一半水花,洒在了云雾缭绕的天空里。

注意,李白这里用的是“河汉”,而非第二首的“银河”,虽然这两个词有时候意思相近,但在这里,却是指实实在在的人间河流,因为李白此时的意识“尚在人间”。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字词典故“造化”:

赏析李白说,于是我走上前去仰头观望,那气势转而更加地雄壮,真是壮哉啊!这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字词典故“还huan2”:

赏析李白说,海风吹来,吹不断这源源不断的瀑布水;江月当空,照在上面又显得如此的虚空通透。

这里又有一个与第二首不一样的地方,第二首是“日照香炉生紫烟”,而此处却提到了“江月”。那么李白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提“海风”和“江月”呢?也许他确实是走了很远才遇到这个瀑布,而此时天色已晚。又或者李白在瀑布下,驻足了很久很久,直至海风起,江月照。

“海风吹不断”说明它就像江河一般在这里流,再次说明水量大。问题是“江月照还空”,怎么江月一照,它还“空”了呢?也许江月是白的,而瀑布也是白的,这月光照上去,反而显得空了,好像看不到了。这是一种解释,不过那应该是远观。如果是近观的话,可能是月光照在瀑布上,又能够透射过去,如此显得如此通透、虚空,说明它又不是江河水。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字词典故“潈zong1”:“青壁”:

赏析李白说,那瀑布水在空中胡乱地聚流、飞射,洗刷着左右的青青山壁。

可见李白还是近观的,当然写诗不排除远近结合的想象与描述。不过,此时的李白就站在瀑布下,仔细地观察着眼前的瀑布水。为什么这瀑布又不像江河水,而会如此通透虚空呢,因为它的水流是在空中“乱潈射”,是散开的。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字词典故“轻霞”:“流沫”:“穹qiong2石”:

赏析李白说,飞起的水珠散洒在轻飘的云霞里;激流的水沫沸腾在巨大岩石中。

是的,瀑布就是如此泼洒,洒在空中轻霞里的,是那飞起的水珠;泼在山谷巨石间的,是那激动得如沸腾的水沫。“三叠泉”的“九叠谷”布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岩石,瀑布就在这些岩石中,奔流了数十里。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字词典故“乐”:“益”:

赏析李白说,而我又是如此地喜爱名山,面对这一切,心里益加觉得清闲了。

李白为什么在这里提“名山”呢?这“名山”与“心益闲”有什么关系吗?庐山确实是一座名山,在当时的文人心目中尤其如此,因为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庐山啊!是啊,李白我就是乐这样的名山,此时人在此间,心里就觉得益加的清闲了。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字词典故“漱shu4”:“琼液”:“还huan2”:

赏析李白说,这里的瀑布水啊,无论是当作漱口的玉液,还是得以清洗我尘世的容颜,都是多么惬意的事。

将这里的瀑布水比喻成琼浆玉液,可见清甜可口;用这里的瀑布水来洗去容颜上的凡尘,足见清澈澄净。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字词典故“且”:“谐宿”:“宿”:“永愿”:

赏析李白说,况且随遇而安是我一向宿营的所好,愿永远如此地告别了人间。

“谐”在这里应该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且谐宿所好”,况且随遇而安是我李白一向宿营的所好。李白这是不准备走了,就在这里露营了。是啊,他是走了很远才走到这里的,这天色,恐怕他也走不回去了。可是他无所谓啊,我就愿意,永远愿意,永辞人间更好!

通过以上的感受与分析,我们认为《望庐山瀑布》其一是李白早期的作品,当时他还没有去长安,甚至可能都还没有结婚。那么大家所熟知的其二呢?如果我们前面的分析是正确的话,可能写的就是庐山南香炉峰的“开先瀑布”。好,我们来感受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二的七言绝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字词典故“紫烟”:“川”:

赏析李白说,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香炉”生出了袅袅紫烟;远远可以看见,那一道瀑布如河川般挂于山前。

这回,李白是在“日照”之时前来观看瀑布的,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了,而非先前的偶遇。看来李白这次是从正面慕名而来,而这条瀑布也是如此开诚布公,光明正大。

那么李白是如何描写的呢,他再次提到了“香炉”,问题是这次的“香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标记,它在太阳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的烟雾。

为什么李白在前一首诗中没有这样的联想呢?其实“北香炉峰”的外观更像香炉。也许此时的李白已非先前的李白,他的身份发生了改变。自从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并推荐给“唐玄宗”,李白可谓是仙名满天下。当他再次来到庐山的时候,想到的恐怕不再是“陶渊明”那“结庐在人境”的“南山”,更是自带仙气地到处寻找仙境。

庐山既是佛教名山,又是道教名山,这里的香火本来就很旺,加上云雾缭绕一直是这里常年的景观,所以,李白首先把目光放在了“香炉”上。在他的眼中,那个“香炉”已不再是形似香炉的山峰,它就是庐山这个巨大道场的一个大香炉,在太阳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烟雾。紫烟一升腾,离天就更近了,如此也打开了向上的视觉空间。

那么此时的瀑布还是一般的瀑布吗?虽然它也像河川一般挂在那里,但此河川在李白的眼中已非凡间之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字词典故“九天”:

赏析李白说,近前瞻仰,只见它飞流直下三千多尺,惊疑是那天上的银河落下了九天。

这里的瀑布就不是一般的“挂流”了,它是“飞流直下”的,可见直线落差非常大,而且水量非常充沛。它还是人间的河流吗?非也,我怀疑它就是那天上的“银河”,直接从九天之外飞落了下来。

既然是银河了,那还能用“三百丈”来描述吗?太少啦,改“三千”吧。可是如果写“三千丈”,对于眼前的瀑布是不是太夸张了?那就“三千尺”吧。是的,这里确实是很有意思,虽然李白把前一首诗的“河汉落”改成了这里的“银河落”,可是在长度上,他却不再夸张,“三千尺”其实就等于“三百丈”,只不过这“三千”比“三百”听起来更有气势得多。可见,李白根本就不是一个喜欢“夸张”的人,他所谓的夸张,其实是一个感觉,这种感觉的描写是要把握一个度的,而不是天花乱坠、不着边际的唬人。

时下很多人,包括很多名牌大学的教授都喜欢说,文人就是喜欢夸张,喜欢胡说八道的样子,这委实不是我们中国古代文人的本质,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严重曲解。我们从李白这里,并没有夸大到“三千丈”,而是保持在了“三千尺”,可见一斑。这种文学的夸张,其实是一种当时感受的描写,而非刻意而为之。是一种感觉的定量描写,而非实际的数字。如果不着边际的夸张,也便失去了那种恰到好处的感觉传递。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唐朝就非常出名了,很多人因此不敢以《望庐山瀑布》为名来作诗。偏偏中唐有个“徐凝”,不信邪,也写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这个徐凝呢,其实也写过一些好诗,比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就出自他的《忆扬州》。不过他很喜欢和“张祜hu4”斗诗,这个事我们在赏析“杜牧”的《登九峰楼寄张祜》时也有提到。“张祜”也是很有才气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就出自他的《何满子》。当年他与徐凝斗诗,“白居易”做裁判,徐凝就是以“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让他一时“愕然不能对”,于是白居易判徐凝胜出。张祜很郁闷,于是去找杜牧诉苦了。

那么徐凝的这首《望庐山瀑布》究竟好不好呢?其实从徐凝和张祜斗诗这件事来看,多少可以看出他们很多时候斗的是文字上的功夫,而非诗歌的真情实感。他们真正能够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还是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诗句,而非刻意营造以吸引眼球的东西。为写诗而写诗是写不好的。到了宋代,“苏轼”也来到了庐山,当他读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欣欣然,再读到徐凝的那首便皱起眉头。于是挥笔写下一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可见徐凝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李白诗中的仙气。

如今,也许是庐山的水量不再那么充沛,很多人去看这些瀑布的时候,再也看不到李白笔下的那种雄伟壮观。可是不要忘了,李白从来都是在写自己的感觉,而非简单的外在之物。某天,当你站在庐山的瀑布下,望着阳光中那许许多多闪烁的水珠,或许你早已置身于银河中那无数的星星里了。

《望庐山瀑布》其一李白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望庐山瀑布》其二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路路川漫游诗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