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曾几何时,一个东北电影制片厂、也就是后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个上海电影制片厂几乎就垄断了整个的中国电影的,比文化中心北京都厉害得多的,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名流如云呢。五、六十年代活跃的演员多了去了,一些大师级的演员可都是在上海成名的呢。
2、前几年去过一次位于上海徐汇区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厂大门除了上影厂的工农兵塑像厂标以外,还有谢晋、白杨、孙道临等人的雕塑,孙道临应该是跨越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了,代表作有《早春二月》、《家》、《永不消逝的电波》、《渡江侦察记》等等,记得八十年代以后了,还拍过《雷雨》、《非常大总统》、《詹天佑》,前两部还是自导自演的。但是,孙道临是地道北京人、毕业于燕京大学,一辈子都在上影厂工作的。
3、然后,早于孙道临的金焰、赵丹、袁牧之,晚于孙道临的魏鹤龄、韩飞、高博、白穆、陈述、温锡莹、达式常、梁波罗都是很有影响的男演员了;女演员里面呢,金焰的妻子秦怡是个代表性人物了,具有东方女性的柔美、贤惠,比秦怡资格老的胡蝶、阮玲玉、上官云珠,跟秦怡同时代的白杨、王丹凤、张瑞芳,后来的祝希娟、朱曼芳、黄梅颖、向梅,都是很有影响的大明星了。再往后走,就到了陈冲、张瑜、邬君梅、郭凯敏、马晓伟、毛永明这代人了。
4、想当年呀,白杨、王丹凤、魏鹤龄、韩非、达式常、张瑞芳、梁波罗、祝希娟、郭凯敏、陈冲、张瑜这些人可都是影帝影后级的人物了。白杨的《祝福》里面的祥林嫂,还有跟她搭戏的魏鹤龄演的贺老六;王丹凤的《护士日记》、《女理发师》;
5、韩非的《乔老爷上轿》、达式常的《难玩的战斗》、跟潘虹搭档的《人到中年》,张瑞芳的《李双双》,梁波罗的《五十一号兵站》,祝希娟的《红色娘子军》,郭凯敏、张瑜的《庐山恋》、《小街》,陈冲跟唐国强搭档的《小花》,都是轰动一时、脍炙人口的好片子、经典片子,都给50、60年代出生的观众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的。
6、说说朱曼芳、黄梅莹、马晓伟、毛永明这几个海派风格明显的也没怎么大红大紫的演员吧?马晓伟呢,其实年轻的时候是跟唐国强齐名的美男子一个,南马北唐、并驾齐驱的,现在一个演蒋介石、一个演毛泽东,都成了专业户了,也是蹊跷,一生都在比拼了。
7、朱曼芳知名度不很高,但是那个年代的绝对颜值美女、上海风情的代表性人物,有两个当时很有名的片子,一个叫《年青的一代》,一个叫《少年犯》都有出演的;还有,现在很红的邬君梅就是她的女儿,优秀基因在传承呢;
8、黄梅莹呢,其实一直活跃在很多电影、电视剧里面,一直都是海派妈妈、嫂子、小市民的最佳人选,《渴望》、《山楂树》、《金枝玉叶》中都有出色的表演,疫情之中过大年的《囧妈》就是徐峥跟她合作完成的,感觉黄梅莹一直普通话都是上海味的,上海人那种精致、细腻的味道,也被她刻画得淋漓尽致的。
9、毛永明曾经很火了一阵子的,浓眉大眼的,属于传统眼光中的标准形象,绝对不输郭凯敏、朱时茂的,估计就是因为跟朱曼芳、黄梅莹几个一样,一口的上海普通话,影响了男性荷尔蒙的发挥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就一直没怎么火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