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5日,莲花洞发生轿工大规模械斗及打砸事件。
图源:《大公报》年7月6日
牯岭莲花洞轿伕本籍及黄梅籍两帮,五日上午十时因争执工作发生械斗。双方约二千余人,本籍占多,结果酿成惨剧。黄梅籍死伤卅余人,中国旅行社被捣毁一空,损失颇巨。现事态仍未平息,赴牯旅客受阻。
资料来源:《大公报》年7月6日
年7月6日,民国期间颇有影响力的报纸《大公报》发布一则快讯,称牯岭莲花洞轿夫本籍和黄梅籍两帮,前日因争执工作发生大规模械斗,参与者约两千人,造成约三十人死伤,中国旅行社被捣毁一空,致使大批前往庐山的旅客受阻。此后,《大公报》又连续报道了该事件的后续。
7月初是庐山旅游最火爆的一周,每天都有数千旅客从莲花洞登山道上山。在这个时候,却发生了庐山历史上最大的轿工械斗事件,并造成了恶性后果。为何会发生如此恶性事件?事件最终如何处理?本篇就来讲讲好汉坡上轿工们的故事。故事跨度很长,要从一百多年前庐山租借地开始讲起,好汉坡上轿工的历史也是庐山近代史的折射。
好汉坡的由来
古人玩水者多,游山者少。游高山、峻岭会受到交通的限制,道路大多是脚踩出的小径,遇陡峭之处就要手脚并用,非体力尚佳者难以攀爬。古时候的庐山上没有多少住户,散布着几间佛寺、道观,有钱有闲的人才会爬上山来赏玩风景,住在寺院中谈诗论经。流传下来吟诵庐山的著名诗篇,绝大多数写的是山下风景,就是因为上山不易。
登庐山的古道有很多条,游人常走的,山南和山北各有一条。山北的在东林寺后山,当年白居易沿着这条路到了大林寺看桃花。山南的从观音桥、栖贤寺上去,这条路平缓易行。山南登山道靠近星子县城,是古南康府的驻地,有官道通九江府,又方便在鄱阳湖转船,因此是游人最多的选择。以前没有载人上山的轿工,在自然形成的山路上抬轿子,太危险了。
莲花洞也有一条上山古道,靠近百丈崖瀑布,好汉坡登山道的历史很短。年,英国人李德立登上庐山,决意在此修建避暑地。年,他拿到了庐山租借地契约,预备将土地分块出售。要想富,先修路,很早他就开始勘测、规划一条全新的,距离市区更近的登山道。李德立不能选择山南,因为清政府不允许外国商船进入鄱阳湖,外国人也不能在星子居住逗留。而山北原有的几条上登山道,莲花洞古道太长,较短的几条都是陡峭难行,多在赛阳镇一片,绕行到市区太远。
李德立决定开辟从莲花洞经月弓堑至小天池到达牯岭的登山道,道路于年开工建设,次年完成。其中,十八弯、月弓堑段最为险要,地形极其陡峭。为此,来自湖北大冶的石工修筑了级台阶,因其攀爬艰辛,人称“好汉坡”,好汉坡也成为莲花洞登山道的代称。这条道路的修通,极大地提高了旅客坐船到九江港后登山的效率,使得牯岭迅速繁盛起来。
好汉坡月弓堑路段图源及年代不详
好汉坡上的轿工
莲花洞登山道(莲牯路),全长十八华里,路宽一丈,可双向对行,采用规范的修筑标准,路肩加固,全砂石路面找平夯实,遇坡则为麻石阶梯,抗滑且不惧雨雪。有了高品质的道路,各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客人纷至沓来,山上需要的大量物资,只能从这条登山道输送,于是好汉坡上出现了两个从业人数庞大的职业:专门运送旅客的轿工和运送行李、物资的挑夫。
莲花洞登山道(标准名称为“莲牯路”),全长十八华里(莲花洞到市区二十五华里),路宽一丈,可双向对行,采用规范严格的修筑标准,路肩加固,砂石路面找平夯实,遇坡则为全麻石等高等宽阶梯,抗滑且不惧雨雪。有了高品质的道路,各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客人纷至沓来,山上那座城又需要大量的物资,好汉坡上就出现了两个数量庞大的服务性行业:专门运送旅客的轿工,以及搬运行李和运送物资的挑夫。
莲牯路上的挑夫,年图源:《九江老照片》
轿工和挑夫都是靠着肩头出力气挣钱,除非淡季,两行兼做的人很少。轿工需多人配合,讲究高效运送客人。而挑夫是独行的,速度慢,负重大。旺季时轿工白天运送客人,挑夫要让路,在晚上运货。因此当年旅客到了庐山,是人先上山,行李晚些才能送到。
人们常说的莲花洞轿工是庐山轿工的代称,因为莲花洞下等待的轿工最多。轿子就是现代出租车,莲花洞就是火车站前。在没有公路之前,轿工遍布庐山上下。在山上游玩可以喊轿子,乘轿可以直达各个景点,旅客还可以包轿子游玩几天,山上山下全程轿工相随。一百多年来,庐山的交通便利程度在全中国名山中第一,无论是当年乘轿还是现在坐车。
上山的轿夫,s图源:《九江老照片》
庐山的轿子被称为山轿,轿座用藤竹制成,如遇雨天、日晒可加油布及轿蓬,儿童则有摇篮,抱病体弱者另有睡轿。山轿的轿杆有两种,稠木轿杆弹性好,乘坐舒适,竹子轿杆轻便,乘坐感略差。普通山轿每乘轿工四名,如客人体重较大或需要快速上山,可添加轿工至六到八名。
蒋介石上山坐十人轿,他有专职轿工,来自家乡宁波。使用十个轿夫不仅是因为装有帘子的专用轿略重些,主要是为了提高速度。不抬的轿夫在两边托着轿身,隔一段路就与抬轿的互换,可以一路不停顿,一小时内上山。
普通的轿子就没这么快了。莲牯路可分为佳山头、竹林窠、好汉坡、月弓堑、小天池几个路段,。轿工每到一处都要歇一下,约两小时走完。若是小费给得足,或者客人为了快点上山多雇了轿工,中途就歇得少甚至不歇,上山就只要一小时多点。
年,宋美龄在山上乘轿图源:《庐山老相册》
好汉坡上的轿工们,总是让客人们敬佩,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快步流星,在拐弯处轿椅常会荡出路外,客人看着脚下几十尺的悬崖常常吓得紧闭双眼,他们却毫不胆怯。山道窄,上下山的轿子擦肩而过,遇到看不到对方来轿的转弯时,前面的轿工先唱一句“两靠”,就如现今在盘山道上行车,拐弯前先鸣笛。前面轿工唱完,后面的轿工随声应和,如有数十乘轿子上下相遇,呼号声此起彼伏,如短歌般在山谷中回荡。
轿工的生活
抬轿并不浪漫,轿工都是贫困人家出身,卖的是苦力气。早期在庐山做轿工的,主要是莲花洞、彭家河人,也有一部分赛阳、太平宫和东西林的轿工。后来又有黄梅县来的农民加入了轿工的队伍。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轿工的队伍相对稳定,服务也规范起来。据统计,年庐山正式造册的轿工,莲花洞有两千多人,另有挑夫四百多人。夏季最忙碌的一周,挑夫轿工超过三千余人,居庐山各类从业人员之首。
轿工与挑夫由官府、旅行社和同业公会领导,统一收费标准,一趟银洋一元,按雇工人头计算。挑夫一个人收一块,一乘四人轿即四元,大方的客人会付些小费,如遇雨雪加收两角雨棚费。
轿子有自备的,轿工们几个人共买一顶,也可以从旅行社租轿子,每一趟需交租费一角及和警捐一角,轿工实得八角。生意多时,轿工一天两趟,年轻体力好的,一天三趟。轿工中午在牯岭吃饭斗份子,一人一角,一天穿废一双草鞋,草鞋三到五分钱。
莲牯路上的轿夫,年图源:《九江老照片》
一年下来,按干一百天抬一百个客人计算,剔除各项费用开支,轿工能挣到六七十元。那个年头,一个四口之家,一个月开支也就五元左右。
庐山入夏客人最多的一周,每天有七八千人上山,好汉坡上人流滚滚。但
乘轿是高消费,一趟最低四元就接近百姓家一个月的开支,因此坐轿的多为老人、妇女、商人和外国人,大部分人体力允许都会走路上山。
轿工的矛盾与新旧莲花洞
抬轿虽然又苦又累,但一年干三个月就能养活一家子,别的月份还能做农活。因此,轿工是个抢手的职业。这类经验和技术要求低,只需要出体力却又有一定收入的职业,特别容易拉帮结派搞黑社会,为了争抢生意相互倾轧。旧社会码头工人是典型的代表。
早期的莲花洞轿工以乡党为帮派,莲花洞人是坐地的老大,赛阳、东林寺的常常争斗。后来庐山管理局在莲花洞上山处设置了警署,轿工们也成立了搬运工会,组成十个大班,每班有专人负责,由管理局统一调配,轿夫间的矛盾就减少了很多。
上山山轿和联络处图源及年代不详
然而,另一个帮派的进入打破了莲花洞的平衡。这些人是来自黄梅的农民,更能吃苦。他们到莲花洞下跟本地人抢生意也有其特别的背景。
市区到莲花洞的25华里的公路被称为九莲路,它是江西省第一条可通汽车的公路,建成于年,九莲路上开通了江西省第一条客运专线。
早期的莲花洞乘轿处,在现在的好汉坡起点,那里被称为老莲花洞。九莲路修建时,因上山坡度太大,将终点设在如今的莲花洞老汽车站处(石门口),距离老莲花洞尚有两里,这里就被称为新莲花洞。
本地轿工都在老莲花洞待客。而新莲花洞形成了一个集市,逐渐发展成为一条供应牯岭各类商品货物的百米长街。客人们从九江下船,或坐汽车,或坐人力车直抵新莲花洞,中国旅行社在此处设置的办事处,为旅客提供转乘服务,并向轿工出租山轿。中国旅行社的山轿用稠木做轿杆,乘坐舒适性更好。
新莲花洞,行走的福特T型汽车和路旁的轿夫图源及年代不详
九江码头上有黄梅帮,拉人力车的多是黄梅人,于是他们搞起了一条龙服务,又干起了轿工。黄梅人聚集在新莲花洞,拖家带口住了下来,与老莲花洞的本地轿工抢起了生意。旅行社也乐于雇用没有自备轿的黄梅轿工。渐渐地,黄梅人越来越多,数量超过了本地,矛盾的爆发不可避免。
年莲花洞大械斗
本土与黄梅轿工第一次大规模对峙发生在年夏天,双方聚集了上千人,手持器械准备群殴。黄梅轿工还叫来了数百黄梅籍码头工人前来助战。九江警备司令部则派出一个连军队,全副武装赶往现场。
此次械斗被九江士绅和庐山商会阻止。经协商双方同意采用单双号制,即由旅行社发号码牌,本地与黄梅分单双,将客源平均分配了。黄梅人比较吃亏,他们占总轿工数的60%。但毕竟黄梅是客籍,分配方案也容易执行,还能限制轿工无序扩张。此以后很久,大家相安无事。
两年后日寇占领九江,大批轿工逃亡外地,庐山的生意一落千丈。年光复,黄梅人回来的少,本地轿工达到了60%。被战争破坏的九莲路修好了,从新莲花洞延伸到了老莲花洞。然而内战又来了,庐山的生意好不起来,生意不好,麻烦更多,但年发生的大械斗,并不是轿工挑起来的。
挑事的是国民政府的庐山管理局。管理局认为轿工中有少数人有敲诈勒索旅客,坐地涨价的行为。为了防止工人不法行为,决定轿票委托中国旅行社莲花洞办事处代售,价格统一,轿资为四百八十万元(法币),所得票款扣除各类费用后由旅行社转发给工人,其中旅行社抽取手续费八万元。
轿工们炸了。从个体经营变成了雇员,旅行社收钱还抽手续费,哪有这个道理?!本地轿工坚决反对,并于七月一日起举行罢工。然而,黄梅轿工却愿意遵守规定,继续维持接运工作。
罢工遇到“工贼”,想想是什么结局?七月五日上午,本地轿工突然发难,据称有一千七百多人,均手持扁担,聚集而来。工人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老莲花洞沿公路而上,将中国旅行社房屋内物品全数捣毁,遇到黄梅籍拉客的轿夫,就围起来群殴,并砸毁轿子。
旅行社被打砸的现场图源:《大公报》年7月13日
另一部分人向新莲花洞黄梅人家属住房冲击,庐山警察所派出十几个警察,另有宪兵协助,组成了防线。工人们也不与警察、宪兵直接接触,他们齐声喊打,投掷石块,警宪抵抗不住,只得退守。工人们冲入黄梅轿工住所,见物就砸,见人就打,无论妇女老幼,一时间场面乱成一团,哭号连片。领队的警长无奈,只得朝天开枪示威,本地工人们见目的达到,就纷纷进山躲藏。
事后检查,黄梅轿工及家属被打伤二十四人,重伤六人,其中两人生命垂危。民宅被捣毁十一家,中国旅行社内物品及全部山轿均被砸碎。《大公报》记者赶往现场看到,好汉坡上都是山轿残骸,重伤者血肉模糊,民宅前妇孺老弱坐地哭泣,其状惨不忍睹。
据老人们回忆,打砸事件不仅发生在《大公报》报道的山下,山上本地轿工也同时发难,将旅行社捣毁,把租用的轿子砸碎,见到黄梅人就痛打一番。
小结局和大结局
七月初正是庐山旅游的高峰,由于很多旅客购买了中国旅行社联运套票,均被阻滞在九江住下,无法上山。
在国民政府夏都发生这种恶性事件,各方对此极为重视。九江、庐山各级相关部门,召集双方工人代表及工会负责人,听取争执之点及诉求。本籍工人认为新制度不合理,黄梅人当工贼打了活该。黄梅人则哭诉九江轿工人多逞凶,要求严加惩办,并赔偿损失及医药费。双方完全谈不拢。
经过各方再三劝解,六日晚终于达成协议。协议规定了九江、黄梅挑抬夫工人数比例,轿票的发售与管理等,管理局与本地工会各让一步。最重要的赔偿问题,主要的解决方案是将轿费上涨20%(一百万元),作为本次械斗的赔偿费。
《大公报》文章对此评价是:“工人打架,旅客遭殃!”
《大公报》年7月13日
这是年莲花洞轿工大械斗的结局,笔者称之为小结局。
械斗后不久,蒋介石上庐山。年8月18日,蒋介石从好汉坡下山赶往南京,至此与庐山诀别。这一年夏天,庐山上已经相当冷清,党国要完了,人心惶惶,又有多少人能来庐山游玩?轿工们的这一场械斗,真不值得,打不打,大家都没生意。
年5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黄冈军区官兵们从莲花洞爬上好汉坡,解放了庐山。解放军不坐轿。
解放后,庐山再度兴盛,但莲花洞轿工需求的大大减少,人民当家作主了,除了老弱妇幼,一般人也不会坐轿子。年,56岁的叶剑英元帅从莲花洞登庐山,有关部门安排了轿子,叶帅没坐,只是扶着轿子上山。他爬上好汉坡后对轿工们语重心长地说:这个事太苦,你们以后别做了。这里有山有水的,你们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
年8月1日,庐山山北登山公路正式通车,莲牯路上的乘轿服务随即停止,在这条山路上行走了56年的轿工们的身影从此消失。数十年后,好汉坡成为九江市民爬山锻炼的好去处,山轿却再也没有回来。
这就是庐山轿工故事的大结局。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