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量子心学形而上学与物理学 [复制链接]

1#

科学实在论

1.观察与被观察者不可分

玻姆是饮誉当代的量子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他以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玻尔创立的量子力学正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同时致力于量子理论的新解释。首先,追溯到玻姆与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60年代的交往。这位东方哲学家的著作《第一与最后的自由》提到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不可分的观点,正好是量子理论的论题,引起玻姆的强烈共鸣。不过,克里希那穆提指的是精神的整体。玻姆由此领悟到量子理论中的情况与精神中的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他从东方哲学家那里获得了逾越物理学去探索人类意识的真谛的巨大力量。于是,一位西方物理学家和一位东方哲学家很快成为了探索实在(包括物质与精神)的整体序的学术挚友。

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伟大的哲学家,在国内也可以很容易找到他的许多图书。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难道能够完全切分开来吗?多少年以来,我们似乎都在分科研究上帝的作品,以为研究清楚上帝的作品就可以知道上帝的意图了的。如此的研究方法有点类似于朱熹所说的格物。如果一物一物的格清楚,就能够知晓天地万物的奥秘吗?这个办法把王阳明给害苦了,当年七天七夜格竹子,结果病倒了,还是没有能够把竹子的道理给格明白。

我们谈到光速,是不能够把观察者分开的。如果离开观察者来谈光速,来谈速度,这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我们的思想深处,固执的认为离开了我们的心灵,离开了我们的观察,应该存在着独立的一个外在的世界的。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面,是不能离开观察者而独立存在光速的。在各种参照系里面,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光速都是不变的。

为什么光速这么特别呢?为什么不变呢?这是由于对于我们每个观察者来说,是有一定的限制的。观察者也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测量工具的,每种测量工具都有一定的精度和测量的限度的。观察者的测量精度就是普朗克长度、普朗克时间、普朗克质量的。对于科学家来说,如果谈论比普朗克长度更短的空间内的事情,这个是说不清楚的。我们在寻找最小的基本粒子,甚至说希格斯粒子是上帝粒子,是最小的粒子。然而我们在谈大小的时候,是离不开观测者的,相对观察者来说,最小的基本粒子应该是普朗克质量所对应的粒子的。普朗克粒子才是真正的上帝粒子。或者说光粒子才是真正的上帝粒子,光粒子是没有质量的。

我们在谈大小的时候难道能够离开观察者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观察者眼里,也许叶子比泰山还要大。在观察者眼里,也许眼前的泰山比天上的月亮要大。但是实际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同样的道理,相对于观察者而言,人所能观察到的最高速度就是光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光速在不同观察者眼里都是一样的缘故吧。

苏东坡有一首诗,讲的手指和琴。如果手指能够发出乐声,为什么不在手指上听乐曲呢?如果琴能够自己发出乐声,为什么把琴放在匣子里却不自鸣呢?手指如同观察者,而琴如同是被观察者。手指和琴是不能分开来说的,离开哪一个都不能有美妙的乐曲。手指类似于心,而琴类似于物,心和物是不可以分开来说的。西方科学粗暴简单的把心和物分开来了,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分开了,如此就会有许多不可思议的难题出现了的。

2.形而上学与物理学

形而上学是处理事物第一原理的哲学分支。人们并不知道实在的终极本性,所以许多现代哲学家和科学家都反对搞形上学。殊不知,形而上学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是对形而上学应采取一种正确的、开放的态度,应该不时地对旧有的形上学观念进行反思与修正,让更好的形而上学观念取而代之。

科学家在这里谈到形而上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关系。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面,有许多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都批判形而上学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唯心的。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如何的呢?

形而上学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明珠来的,由于西方哲学传统的堕落,慢慢就使得许多人对这颗明珠嗤之以鼻了的。正所谓明珠暗投了的。世人如今把这颗明珠看成石头都不如了。

形而上学是处理事物的第一原理的哲学分支来的,这个第一原理就是终极的真理来的,是第一义来的。爱因斯坦终其一生在寻找的大统一理论,也是在寻找第一原理的。

我们来看看古圣先贤对于形而上学是怎么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被称之为道,那形而上学就是有关于道的学问了。也许我们关于道不用觉得太过神秘了的。孔子圣人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于儒家的圣人来说,早晨闻道了,夜晚逝去了都是值得的了。由此可见孔子把道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了。韩愈也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首要的就是要把道讲清楚,把“道”理给学生讲明白,其次才是传授谋生的技艺的,最后是给学生解答疑问的。由此看来形而上学不应该被我们排斥的。形而上学,也许是由于我们的心被私欲所蒙蔽了,就看不清楚了的。也许蒙蔽我们的心的只是一片叶子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一叶障目就看不见形而上学了的,看不见道了的。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互为阴阳的。阴的大家不容易看得见,而阳的大家是容易看得见的。宗教和科学也是互为阴阳的。形而下者就被称之为器。这个器字也是够形象的了,中间一个犬,四周四个口。这个狗往四面八方的叫,是显而易见的了,这个是属于阳的。古圣先贤经常劝我们要积累阴德,多去做不让人知道的善事。积累阴德比阳德的功德还要大的。形而下是一个器世界,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由此看来我们实在不可排斥形而上学的,而应该去除掉关于形而上学的误解,把形而上学的真谛给发挥出来的。如此就有助于解决现代物理学遇见的难题的。

3.数学世界是实在的吗?

物理学对机制的描述,包括对微观物体的描述,依赖于它所特有的一套语言。这是一套用数学定义的语言,或者干脆就是数学语言。物理学的实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学世界”是否实在的问题。数学世界是不是真实的世界、实在的世界?

看到这里,真心感觉到欣喜,现代科学已经在从各个角度在逼近终极的真理了的。这里是在探讨着数学的本质的。数学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世界呢?是不是实在的世界呢?

数学只不过是描述世界的一个工具罢了,类似于语言,语言也只是描述世界的工具罢了。数学和语言,都不能说是世界的本身。可是我们经常的使用数学工具和语言工具,就习惯性的把工具当成是世界的本真了的。

古人有句话:指月之指非明月。由于我们看不清天上的月亮,就有高人指给我们了。可是我们还是看不到月亮,我们的心被物欲给遮蔽了,所以根本看不见月亮。这里月亮是指真理,是指我们的本心。由于一直看不见月亮,所以我们就抓住了手指不放了,把手指当成是月亮本身了的。现代数学有关于弦的理论,发现五种不同的理论都是等价的。不同的手指都是指向的同样的一个月亮罢了,五种理论类似于五个不同的手指。

我们会赞叹数学的美妙,觉得很不可思议,似乎都是刚刚好的那样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巧合。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事情呢?百丈禅师曾经说过:如虫御木,偶尔成文。我们如果留心会发现,木头里面的蛀虫不断地咬,等到把木头劈开来一看,似乎形成了美丽的图案,甚至是文字的。难道蛀虫还会写字不成?这只能说是一种巧合罢了,世界是很微妙的,并不是刻意去为之的。数学如此美妙,并不是刻意去为之的,而是一种巧合的。

物理学用量子理论来描述微观物体,量子理论也是通过数学语言来描述的。量子理论说白了,也是一个描述微观世界的工具罢了,类似于指月的手指的。我们看不清微观世界,所以就用手指指向了微观世界,可是我们不要把手指当成了微观世界本身了的。不要把量子理论所描述的当成了微观世界的本真了的。爱因斯坦一直拒绝接受量子理论一些论点的,始终不肯相信,他认为上帝不会投掷骰子。爱因斯坦是对的,量子理论也是没有错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了立场不同了。如果我们缩小钻进原子内部,以原子为中心来看,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并不会不可思议的。只是由于我们从宏观世界看,看不清楚,所以用概率统计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罢了。原子小宇宙和太阳系这个小宇宙是很类似的。太阳系半径/太阳半径大约等于原子半径/原子核半径,如此的巧合的。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如同星球围绕着太阳转动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四种力,核力类似于万有引力的。如此很好理解的,原子核就好像是太阳的表面,表面就会有万有引力的。科学家们也许可以证实核力和万有引力是可以统一的。如今科学家已经把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统一。这样万有引力和电磁力就互为阴阳了的,也可以统一了的。

如果站在原子内部的参照系来看,量子理论就不适用了的。量子理论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来描述量子世界的工具罢了,并不是量子世界的本然的。我们每个人看别人的角度和别人自己看自己还是很不一样的,这也是类似的道理。

古代的《易经》可以说是宇宙的模型来的,阴阳八卦图可以说是代表着天地万物的,可以说是大统一理论或者模型来的。阴阳八卦图中含有一定的数理规律,而卦代表着天地万事万物的。如果离开了卦来谈数理规律,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每个人长着十个手指头,从古至今,人类一开始数数的时候,习惯性的用手指头加脚趾头来数了。用十进制来计数,描述这个世界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可是这个世界根本的规律是阴阳的,是符合大道的,所以莱布尼茨受《易经》启发发明了二进制之后,使得信息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管是用十进制、二进制还是八进制,都可以描述这个世界的,也都是指向同样的真理的。

4.汉语描述了世界

汉语是否真实地描述了世界;可以用汉语真实地描述世界,也可以用汉语歪曲世界。汉语和英语所描述的世界哪个更加真实。会问,汉语的长处何在,汉语的短处何在。一个双语者在有些场合觉得说甲种语言达意,有时说另一种语言达意。可以像布鲁纳那样,把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视作“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双语”。

古汉语是很有智慧的语言,繁体字之中蕴含着智慧的。我们说繁体字是全息的,指向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比如说亲人的亲字,繁体字右边还有一个见字,简体就把见给省略了。繁体字的含义是说,目力所及的一切都要去爱,有仁爱天地万物之心,如此才能够称之为亲。比如说武字,是止息干戈。《道德经》、《大学》和《中庸》三部经典都是载道的文字,可以说第一句话已经把真相说清楚了的。

可是如此载道有智慧的经典和文字,也只是描述宇宙和人生真理的工具罢了。佛经中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即使是佛经也只是渡河的工具罢了,过了河就没有必要背着船走了的。即使是汉字也只是指月的手指罢了。汉语只是描述真实的世界的,指向真实的世界的,但并不能说汉语就等于真实的世界。不同的人读同一段汉语,也许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的。并不是汉语歪曲了世界,而是读的人心参差不齐而歪曲了世界的。

汉语和英语所描述的世界哪个更加真实?假如用汉语和英语同时来描述王阳明山中之花,两种语言都是指向同样一朵花的。这个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指月的手指有好多个,哪个手指所指向的月亮更真实呢?

自然语言是描述世界的工具,数学语言何尝不是一种描述世界的工具呢?不能把数学语言当做是真实世界的本身的。

5.哲学和科学缺乏沟通

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在各自的发展中,缺乏应有的沟通手段和愿望,致使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关于物理实在及其意义的态度和理解存在着众多的深刻分歧。作者认为,如果物理学工作者能更多地了解哲学,以具备现代哲学素质;哲学工作者能更多地了解物理学,理解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等以及数学物理公式的内涵,那么他们之间的沟通可能建立,而交流的愿望也会自然产生。

科学家忙于用数学工具来描述世界,忙于做实验来验证器世界。而哲学家在思考包括形而上的东西。当前科学遇见的困难,正是由于缺乏哲学的引领,缺乏东方传统文化的引领造成的。

6.机器人能超越人类吗

依我看哥德尔定理证明了机械论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我们造出多么复杂的机器,只要它是机器就将对应于一个形式系统,就能找到一个在该系统内不可证的公式而使之受到哥德尔构造不可判定命题的程序的打击,机器不能把这个公式作为定理推导出来,但是人心却能看出它是真的。因此这台机器不是心的一个恰当模型。这就是著名的鲁卡斯论证。遂引起许多人卷入并长达几十年的争论。

我们受科幻片影响比较大,看来该用心学来纠正一下我们不该有的幻想。我们看到科技高度的发展,会惊呼有一天机器人会取代我们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然而机器人是人类的作品,而人类是上帝的作品。只要是人类有为的作品,就会留下斧凿的痕迹的。

心学里面阐释了人类的心性,阐释了良知之学。我们的本心自性之中具足一切智慧,我们造的机器能拥有这些吗?机器只能是通过形式化的描述来设计,而形式化的语言如数学等只是指向真理的手指而已,并不能代表真理本身。所以说机器智能发展只能发展小聪明,可以无限接近于人类,但是人类本心所有的大智慧,这个是人类永远都无法创造出来的。

心学可以揭示以下一些真理。

我们无法进行时空穿梭。我们看过许多科幻片或者电影,穿梭到了古代,穿梭到了未来。甚至现在有许多科学家也会抱有同样的幻想。然而那仅仅是幻想而已。有些朋友也许会说了,让人抱有些幻想不好吗?世界上实际没有时间这回事的,只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错觉罢了。不用说穿梭回去唐代,甚至穿梭回去一秒钟以前都是不可能的事情。由于外事外物的变化,让我们有了时间的概念。由于日月双轮的变化,所以让我们有了白天黑夜的观念的。

我们无法超越光速。科学家有时会声称发现了超光速现象。这个也许是无稽之谈的。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光速是最高速度,而且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光速都是不变的。为什么光速是最高速度呢?我们都看过电影,也都见过电影放映机。我们的心可以说是一台超级放映机,可以说是一台超级测量仪器。这台仪器也会有测量精度,对速度的感知最高速度就是光速了。对时间感知的最高精度是普朗克时间;对空间感知的最高精度是普朗克空间;对质量感知的最高精度是普朗克质量,这个是宇宙中最小的基本粒子,也可以称之为上帝粒子。我们的大脑中有感知速度的神经细胞。如果离开了观测者,离开了心的观测,谈速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用说谈速度,谈动静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都熟悉风动幡动的公案,我们看电影每个胶片都是静止的,动起来这个只是一种错觉罢了,其实是心在动罢了。

7.新物理学的建立

大家知道,现行物理学有三个分别主要应用于宏观、宇观和微观领域的重要物理常数,即狭义相对论论中的真空光速c,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常数G,和量子力学中的普朗克常数h。普朗克常数刻画了微观物体物理量的非连续性特征。不难从这三个常数推导出基本时间、基本长度和基本质量来,分别称为普朗克时间、普朗克长度和普朗克质量(E=hv,v为光子的频率)。现代物理学家普遍认为,它们分别为现行物理学所不可及的时间间隔下限、空间长度间隔下限和基本粒子质量下限。它们离地球上现代实验技术所能达到的领域都是极其遥远的。仅仅从克服理论内在困难考虑,现行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也不能再正当地使用了,出路只能是建立一个既包容又超越现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新物理学。无疑,这其中所涉及的认识论问题是极其深刻的。

为什么光速如此的特殊呢?为什么速度会有一个极限呢?我们研究物理学不能离开观察者,不管用多少仪器,最终还是得到人这里,也是离不开我们自己。而我们身体真正主宰在于心,而心就是真正的观察者。

苏东坡有一首诗,讲古琴和手指的关系的。古琴如果离开了手指,放在匣子里自己也不会鸣。如果说手指上有琴声,为什么不在手指上听呢?我们说光速不变,这个是相对于观察者来说的,如果离开了观察者来谈光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离开了观察者来谈速度,速度是不存在的,可以理解吗?人心所感知的速度,最高就是光速了的,所以说谈超光速,这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不存在超光速的。

既然相对于观察者,相对于心而言,速度有最高的一个限制,那么最小的粒子,最小的质量也有个限制了。这个最小的质量不是别的,就是光子的质量,而光子的质量和频率有关。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所以说世界上最小的基本粒子为光子。中微子比光子要大得多,中微子必定是有质量的;上帝粒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希格斯粒子也比光子质量大得多。可以说真正的上帝粒子是光子,而不是希格斯粒子。现行的粒子标准模型,需要重新建立的。粒子标准模型并不完美的,所发现的粒子质量层次相差极其遥远。真正的粒子标准模型必定是简洁而完美的,如同周易里面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一样完美的。可以说用数学李群E8模型可以描述标准粒子模型的。更精准的模型应该是周易中的阴阳八卦图或者六十四卦图的。每一个卦象对应着一个粒子的。

这里有提到宏观、宇观和微观,既然是观那就离不开观察了。现代物理学中有平行宇宙的理论,需要修正一下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朵花可以看成是一个小宇宙,一片叶子也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小宇宙,在不同的人看来,每个自我的小宇宙都是有微小的不同的,所以会有纷争。如果我们跳出自我的小宇宙,能够站在对方的小宇宙上考虑问题就好理解了。道理是相通的,如果我们跳出我们这个宏观的宇宙,而进入微观的原子内部去观察,一切就大不相同了的。种种粒子不可思议的行为,都可以理解了的。爱因斯坦打死都不肯相信上帝会投掷骰子。的确,如果进入原子内部,在原子那个小宇宙来看,一切也就都是井井有条了的,不会有什么测不准原理存在了的。站在宏观宇宙来看,宇观的一些现象有些不可思议,比如说空间弯曲等。空间弯曲,光线弯曲这个也是和观察者离不开的。如果换了个视角,换了个角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就没有什么矛盾的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只不过是描述宇宙的工具罢了,就像语言文字一样,也只不过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罢了。

如果只是在这些理论、文字中打转,就好像孙悟空在如来手掌中打转一样。只有跳出了理论和文字,来看才能够看得清楚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华传统文化必定引领新物理学的建立的。

8.出路在哪里

在物理学与哲学之间,存在着斩不断的内在联系。比方说,成功理论的秘诀何在?意义又是什么?它们为何会有尽头?出路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深深关联于一个理论的认识论地位问题,需要有现代物理学和现代哲学的双重思考,才能做出非平庸的、有重义的回答。表面上看,科学的发展似乎加速了物理科学与哲学的分离,使物理科学越来越难于为哲学家所驾驭和理解。但实际上,这些发展乃是物理科学进步和成熟的一种表现,存在着深刻的哲学动因。

科学是外显的,是属于阳的;而宗教和哲学是内在的,属于阴的,不容易去理解的。阴阳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如果离开了哲学和宗教,就好比是盲人一样,找不到方向了。当今世界,科学高度发展,科学家从科学的方向不断地逼近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而宗教和哲学也是逼近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的。

9.认识论问题

在20世纪里,不仅物理科学经由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现代化了,而且哲学经由语言哲学也现代化了。语言哲学以语言本身(特别以哲学语言,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为对象采用逻辑的和概念的分析手段,以清除思辨哲学中的混乱和解释科学语言或日常语言的意义为己任,把哲学研究水平提高到了新高度。但语言哲学并没有彻底澄清了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完全消解了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古人讲:指月之指非明月。指向月亮的手指并不是月亮本身。在西方哲学里有个本体的概念。我们可以来打个比方,假如有位智者,比如苏格拉底,他看到了本体,可是我们却看不到。所以他就用手指指给我们看,可是我们朝他手指方向去看,啥都没看到。有几种反应,第一反应是这个苏格拉底是骗人的,明明啥都没有,怎么说有个月亮呢;第二反应是有可能依稀就看到了月亮的影子,就相信了,努力去跟着苏格拉底学,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还有可能由于什么都看不到,干脆就把苏格拉底的手指当成月亮本身了的。

大家可不要笑话,也许我们正是犯了这个愚蠢的错误的,自己还不知道的。语言文字正是指向月亮的手指;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也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的。宇宙和人生的实相只有一个,是根本不会有什么矛盾的,也不需要什么统一。根本不需要什么大统一理论。然而假如苏格拉底用食指指向月亮,而食指对应于相对论;柏拉图用小指指向月亮,而小指对应于量子理论。我们非得要把柏拉图的小指和苏格拉底的食指给统一起来,说不一致,说是完全矛盾的,这不是很滑稽的事情吗?

如果一直在语言里面打转,把手指修理再漂亮,打多少指甲油,研究手指再清楚,也没有和那个月亮有半点关系。如果一直在语言那里打转,就好像是在如来手掌心中打转一样。也难怪会有一句经典的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10.意识与物理实在

在人类智慧史上,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从来是一个使大学问家们困惑的问题。笛卡尔的精神和物质二元论贯穿于三百多年来人类的思维之中。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唯物论和坚持精神第一性的唯心论,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二者的关系问题。

要把这一段话给谈清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只能说是抛砖引玉吧。我们在谈这个的时候,需要把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些观念都统统暂时先放下,我们来看看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是如何的。

我们往往会推崇唯物主义,而批判唯心主义。王阳明先生关于山中之花的说法,也被当做典型的唯心主义,当做玄学来批判。我们习惯性的把形而上学、玄学和唯心主义当做是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然而实际情况真的是如此的吗?王阳明之所以被尊称为明朝的第一人,难道真的是片面的吗?

我们的老祖宗很喜欢中道的思想,四书里面有一本叫《中庸》。如果单纯的推崇唯物,或者单纯的推崇唯心,这样是不是才是真正的片面呢?唯物和唯心是互为阴阳的,并不能单纯的说哪个是对,哪个是错的。我们在学习素描绘画的时候,也许会惊奇的发现,原来黑和白之间还有成千上万个层次的。我们固有的非黑即白,非唯物即唯心的思想,也许才是片面的。

王阳明先生曾经跟我们说过心物一元。也许唯物和唯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的。我们还是来用苏东坡诗句这个例子来说明吧。如果琴上有琴声,为什么把琴放在匣子里又不鸣叫呢?如果说手指上有琴声,为什么不在手指上听呢?手指类似于心,而琴类似于物。心和物触碰一起,而产生了琴声。然而琴声本来是没有的,本来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习惯的一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这个美丽的世界。然而太阳下山的时候,似乎所有的颜色都消失了。我们想想一下,颜色是不是和琴声有点类似的呢?也都是虚幻不实的呢?

我们在玩电脑游戏的时候,也许游戏中的人物的场景,只有快走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再把它经过运算给展现出来,而我们这个现实世界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爱因斯坦曾经不止一次的望着天上的月亮有疑问。难道这个月亮我们不看它的时候,果真是不存在的吗?我们试着来解答一下爱因斯坦的疑问的。或许有人会说了,爱因斯坦是大师来的,难道他的疑问,我们也能解答不成呢?我们试试看的,用东方的智慧来破解西方的迷雾。

之前有关于颜色的讨论,如果爱因斯坦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是没有什么颜色的,可以想象吧。只有爱因斯坦看月亮的时候,月亮的颜色一下子就鲜明起来了。月亮这个名字是简体字,古代是甲骨文等,而在国外对着同样的一个月亮,却用的是英语等。所以说,这个名字也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而已,也是虚幻不实的。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月亮的形状。古人会望着月亮,看着阴晴圆缺而发感慨,甚至是落泪。可是我们现在已经知晓了,月亮原本就不会有盈缺的,只是光影变化而已。月亮也不会像我们看到的只有这么大,而是一个大星球来的,不是一个圆圈。月亮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我们在地球的哪个角落观看,取决于是有无光影的遮蔽。如果离开我们的观察来谈月亮大小和形状,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边界和形状,这些只是由于我们的心和月亮触碰,而产生出来的,如同镜中花,水中月的。边界、形状和大小就好像是琴声一样,本来是没有的。

这么看来,月亮而没有这个名字,只能称之为一物。如果我们不看月亮,月亮的样子和我们心中的样子是完全不同的。

通过这几个例子,是不是关于唯物和唯心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呢?

11.哥德尔定理

哥德尔定理是数理逻辑中的一个定理,年奥地利逻辑、数学家哥德尔发现并证明的,这个定理彻底粉碎了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理想。为理解这个定理及其意义,需要相当的数理逻辑和集合论知识。要把这些预备知识都在这里整理出来,工作太繁重了。这里仍然也不打算详细介绍这些东西,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些简单的说明。

哥德尔定理其实是两个定理,其中哥德尔第一不完备性定理是最重要、也是误解最多的。“任何一个相容的数学形式化理论中,只要它强到足以在其中定义自然数的概念,就可以在其中构造在体系中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证的命题。”

第二不完备性定理是第一定理的一个推论:“任何相容的形式体系不能用于证明它本身的相容性”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很有意思,在任何一个形式化的体系内,无法去证明真,也无法去证明伪。

佛家有个说法,梦中说梦。我们也许都在一场大梦中,可是我们在醒着的时候还在讨论夜晚我们的梦。古代有庄周梦蝶的典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要通过形式化的体系,是无法去证明我们是真的在梦中,还是不是在梦中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要在庐山内部,想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这个也许是不可能的。既不能完全知道庐山的真实面目,也不能说这个庐山是假的。

对于电脑游戏里面的人物来说,他也许会按照电脑的程序和逻辑来运转,可是他却永远无法跳出电脑游戏这个形式系统。无法去证明他所在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我们用日常语言来描述宇宙和人生的实相,可是无论我们如何描述,也无法证明宇宙和人生的实相是如何的。由于这只不过是在语言里面打转的。语言文字只不过是指向宇宙和人生真理的手指罢了,就好像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的。如何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证实月亮本身呢?需要跳出语言文字的束缚,才能够真正看清楚月亮本身的。需要真正摆脱手指的束缚,才能看到月亮本身的。如果一直盯住手指看,那是没有用的。

物理学的理论,也是形式化体系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也只不过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罢了。如果试图在这个形式体系里面去统一,去找大统一理论,这也许是徒劳的。年8月17日,著名宇宙学家霍金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弦理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哥德尔与M理论》的报告,认为建立一个单一的描述宇宙的大统一理论是不太可能的,这一推测也正是基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如果需要知晓宇宙和人生的实质,需要跳出数学和物理学理论的束缚的。

宇宙和人生的实相是常和无常的,常和无常是互为阴阳的。对于股票投资来说,长期的趋势,比如说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趋势是可以判定的;经济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必定是增长的,所以企业如果不倒闭总是会不断地发展的。类似巴菲特那样长线投资必定是可以获得适当的收益的,这个是常的。也就是说是可以形式化推理出来的。可是对于短线来说,却是无常的,是无法去证明真,还是伪的。有点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的。

关于命运有一首歌曲唱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命是天注定的,运是可以转的。如果行善积德,勤恳努力,天道酬勤,运气就会来了。打牌也是如此,三分运气,七分是技术来的。对于运气部分,是无法去确定是福,还是祸来的。无法去证明真,还是伪的。

在一个形式化体系里面,就好像是在如来的巴掌中,孙悟空如果没有跳出如来的手掌心,如何能够证明手指是不是柱子呢?

《道德经》中讲,自知者明。人最难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的,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有一些问题是可以思议的,有一些问题是不可思议的。就好像我们照镜子,可以看见自己的脸,可以看见自己身体的部分。可是我们如果要尝试去看清楚眼睛本身,可能就比较难了。眼睛里有个你,你在那个眼睛里虽然小,可是也会有个眼睛。这样不断地循环下去,如何能够看得清楚呢?就好像自己把自己给提起来,这样是很难做到的。医者不自治,也许也有几分道理的。

12.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哥德巴赫猜想,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也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而不可及的明珠。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我们从小都听说过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证明了1+1=2,之前一直没有深入的了解,感觉很好奇,这还要证明吗?似乎哥德巴赫猜想离我们非常的遥远,我们试着用传统文化来叩开哥德巴赫猜想之门。

如果要叩开哥德巴赫猜想之门,需要我们来革新一下一些习以为常的习惯。我们以为自己最了解的就是自己了,可是我们一辈子都不曾真正的看见过自己,不曾亲自认识自己。我们最多就是对着镜子或者湖水看自己。可是我们对着镜子看了几千年,能否看得清自己呢?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打破自己对习以为常习惯的依赖了。我们可以在距离大镜子手臂远的距离,用手去在镜子上做好我们的头上下的记录,就会惊奇的发现,镜子里面的头大小其实跟现实的大不一样的。我们去做个试验看看,思考一下是什么缘故。

(1)说说0。0可以说是无。道可以分出阴阳,可以分出有无。年国际数学协会规定,零为偶数。我国4年也规定零为偶数。为什么国际数学界对这么简单的数字,到了这么晚才纠正了呢?也许越简单的东西越看不清楚的。

(2)说说1。大道至简,也许最容易看不清楚的就是简单的东西。1和2就够简单的了,我们有没有真正看清楚1和2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禅宗有一个一指禅公案,也许一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的简单。一缕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可以分出七色。如果七色比较和谐,就会是美不胜收的图案。如果不和谐,就是很丑的了。在没有分出来之前,就是一缕无色的太阳光。一根竹管,如果不开孔可以作为定音器用,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在一起是一种乐器,称之为比竹。虽然不开孔竹管看似只有一个音,可是里面蕴含着五音,称之为胎藏。打开孔之后,就分出了五音了。五音如果和谐,就是雅正的音乐。如果不和谐,就是噪音了。一心如果没有发出来之前,就没有喜怒哀乐。如果发出来了,就有了七情六欲了。

我们习惯性的说最小的素数是2,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关于素数的定义是这样的,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的除数整除。1是不是素数呢?似乎从定义来看,1是素数来的。

(3)说说2。《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顷。大道可以衍生出阴阳,有无。佛家有个不二法门。这个二是不是很特别呢?我们可以把数分为阴阳,一分为二。在数学的王国里,也是简单而美妙的。,这些都是偶数、阴数;,这些都是奇数、阳数。对于复杂的事情,往往能够弄清楚,也许对于简单的事情,我们习以为常,所以反而会出现问题了。1也许应该归于素数,而2不是素数。对于出发的地方都错了,方向都错了,必定是很难达到目的地的。如果这两个数都归错了队伍,就更加难以去找到相应的通项公式了的。

(4)关于筛法。如今数学界在通过筛法来逼近哥德巴赫猜想。可是也许努力的方向反了,也许只能无限地逼近,永远都无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机器人的智慧只能无限地逼近人类,可是永远都无法具备人类的心性的。物体运动速度只能是无限的逼近光速,也许永远都无法达到光速。人类的心性如今尚未被科学界所认可。可是古往今来的智者,圣贤已经证得。由于科学需要第三方去验证,需要去重复,可是心性的验证却是第一方的验证的,当然也可以重复,但是重复完了之后,又很难用语言文字向别人说明白。我们可以加速基本粒子,可以加速宇宙飞船,无线的逼近光速,可是我们却永远不能够把物质加速到光速的。也许哥德尔定理已经注定了哥德巴赫猜想,不能证明是,也不能证明非。我们迄今为止的努力,都是南辕北辙了,就好像我们追求真理,一直向着外面,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和自性。真正的智慧需要往相反的方向去求,向内去探求。

根据哥德尔定理,哥德巴赫猜想也许是不可证明的。我们说指月之指非明月。月亮代表着真理和实相。而数学工具即是指月的手指。如果只是在手指那里打转,不管如何怎么样研究手指,也很难把实相给研究清楚的。光在数学工具里打转,有点类似于在手指那里打转。如果不能跳出这个限制,也许无法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的实相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