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这首诗的真面目我们真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www.txbyjgh.com/axhd/m/1975.html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尤其是他所创作的词,成为宋词最高水平的代表。相比于在作词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苏轼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准,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有很多被收录于当代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普及推广。在苏轼的诗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莫过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着这首诗的流传,“庐山真面目”也成为了市井熟语。那么这首《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对苏轼来说,“庐山真面目”不仅是一个感官命题,更是一个人生的哲学命题,苏轼不仅要探究庐山的真面目,更要托物言志,用庐山的诗来探究人生的真面目。

苏轼的个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总充满了一种奇趣,它总是有新奇的地方有很大的趣味,每首诗里都有一定的情趣,都有一个有趣味的故事。但是奇趣的诗要写出来,那应该是比较崎岖的,没那么容易,不是随意就能写出来的。所以他那首很著名的写庐山的诗,其实还是费了一番周折,并非我们所想象那样,写庐山这首诗是有一定来历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的正月,苏轼在黄州被贬已经是第五年了,宋神宗对于苏轼,虽然讨厌苏轼说话口无遮拦,但实际上还是比较欣赏苏轼的才华,在看法上就有些松动,所以神宗就亲自下手诏,就把苏轼从黄州调到离开封不远的汝州。四月份苏轼接到了诏书就离开黄州出发,他离开黄州以后,因为他的弟弟苏辙当时被贬在云州,他当时跟家里人商量好,他经过庐山先去云州跟他弟弟会面之后,然后再折回来,到庐山、九江这个地方跟他的家人会合,然后一起再去汝州。

这次来庐山想好好地在山上转一转,他的两位僧人好朋友佛印还有道潜,一起陪着他在山上转。他到庐山上之后,发现庐山特别地秀美,风景宜人,不愧是名山大川,难怪历代有很多文人,唐代的诗人、唐以前的诗人都写诗歌咏庐山,庐山本身又美不胜收。所以苏轼自己觉得没必要再为庐山写点什么。他对朋友说,我这次来庐山一首诗都不写。最初苏轼来庐山的时候打算是什么都不写。可是苏轼名气太大,他刚到山上那些和尚就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苏子瞻来了,然后奔走相告,在众人的仰慕和期待之下,苏轼一激动写了一首诗: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苏轼《初入庐山三首》之一

意思是说这深山老林的,还都认识我。边走边在回味刚才的情景时突然想起来了,开始跟朋友们说这次来不写诗的?刚才那诗意未退,一路上美景如斯,对庐山这种认识让人留恋,索性那就再来一首便又写了两首诗: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苏轼《初入庐山三首》之二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苏轼《初入庐山三首》之三

一路走来庐山是美不胜收、多姿多彩,要把庐山认个遍,那除非那是它的老朋友,我对庐山是神往已久,今天来这儿一看,感觉像在梦里头游一样。我们从诗中发现苏轼对庐山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从一开始他就被庐山美景打动说要把庐山的真面目看清楚了,那除非是跟它神交已久,来此游历很多次的老朋友。我这次第一次来,我那是懵懵懂懂地,感觉云里雾里像在梦里一样。

庐山的美深深地吸引了苏轼,让苏轼本来都说好此次来庐山什么都不写,现在就诗兴大发写了三首了。但是我们熟知的那首诗现在还没出来呢?这一切都有一个过程苏轼不是来了庐山就写了《题西林壁》的得走着,这才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他一边走着,一边看风景就想起来他的一个朋友,有一本书叫《庐山记》,在这个《庐山记》里记录了前代诗人的两首诗,其中一首是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一首诗是中唐的一位诗人叫徐凝写的《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庐山瀑布》

意思是说,这庐山的瀑布就好像从半空中一直落下来,打着雷就进了江了。那就是说这个瀑布的声势很大,感觉这瀑布一落下来,把青山都劈成两半。白居易还说这诗太好了“赛不得”,意思说什么呢,写不过他。但在苏轼眼里觉得,这诗不怎么样。陪他的僧人说苏学士那您也来一首?苏轼提笔就写: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轼《戏徐凝瀑布诗》

意思说古往今来写庐山的诗多了,这是上帝把这个银河给派到人间的,可是只有李白的诗写得最好。庐山的瀑布飞流直下,它的任务不是为了把徐凝那破诗给洗干净了。这里是在拿徐凝的诗取笑了,觉得他的诗写的不好。已经较上劲了,先是跟自己的诺言较了个劲,然后又跟徐凝的诗又较了个劲。

接着再往里头走的时候,因为庐山上面有很多石刻,他跟道潜还有佛印,他们走的过程当中看到一个大石头上,刻了一段碑文,这个碑文是佛经里边的一段(话),大家都站在这儿看,看完了以后也就走了。结果回来的时候苏轼就问身边的人,刚才那碑文写的什么你们还能记得吗?有一个僧人叫自顺,法号叫自顺,直接就背下来了,背了十分之六七。大家都非常震惊,这记性太好了过目不忘啊。苏轼说你的法号叫什么?说我叫自顺。苏轼脱口而出说“逆则烦恼,顺则菩提”。意思说什么呢?如果人的心情不好、不顺畅就会生出烦恼。如果人的心情舒畅,就会生出菩提。菩提的意思是正觉智慧的意思。从此这个自顺就被他的门人们,被寺里和尚们称为“顺菩提”,对他的尊称。这说明什么呢?在庐山中不仅有美景,而且还有领悟之人。

他们再往前走,看见一块石头上刻了一首诗,苏轼觉得这个诗写得还不错,一看署名就是这山上的一个和尚,叫可遵。最后苏轼看了以后,他也不认识这个可遵,就和了一下这首诗。这个可遵和尚颇有几分诗才,可他一听说苏轼和了他的诗,非要见苏轼一面。苏轼本来也不认识他,只是和了这首诗,但是没想到这个人就赶紧地满头大汗跑了来,一见他就说,苏学士,我这儿还有好些诗,我想跟您唱和一下。苏轼不喜欢这种风格。他跟苏轼又朗诵了自己一首诗,苏轼就没怎么搭腔,叫人抬着轿子就走了,就觉得这个人特别恶俗,他不像个真正的诗人。这可遵对他人还说,哼,苏轼嫉妒我,他走了,他比不了我,他自护其短。让人不免觉得好笑。

庐山里有可遵这种恶俗之人,有自顺这样的领悟之人,有李白那样的千古诗,有徐凝那样的不入眼的诗,这就是庐山的妙处,里边真是美不胜收啊。让人感慨良多,在庐山有两个地方是必须要看的,一个是庐山的东林寺,一个是庐山的西林寺,看完了东林寺再看西林寺,看着西林寺,看着看着,就在一堵墙壁前停下来了,苏轼觉得该写点什么了,然后他就饱蘸浓墨,在墙上就题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写完之后,苏轼说“谱庐山诗尽矣”。意思是说我关于庐山的话说完了。这句话很重要,关于庐山,这将是最后的总结,这就是我这次来庐山最大的感受。我们说苏轼的诗有奇趣,这一路走来也是十分的崎岖。苏轼这次进庐山一开始就有的感触,他开始觉得像梦游,开始觉得要不是熟悉它的人很难全面地了解庐山,又还不知道在庐山里边有这么多不同的和尚,有不同的领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诗,所有这一切都让他产生一种深刻的感觉。写的是对庐山的人生的感悟。就像我们读李白的诗,会让你激情澎湃,激动得不行,浑身发热。读苏轼的诗,你会陷入到沉思当中,会把你变得更加成熟,会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写庐山的首诗最让人熟知的都是唐代和宋代最大的两位诗人,最著名的两位诗人,写出了两个时代风格和时代性格的不同,唐代是一个青春勃发的时代,而宋代是一个成熟而富于思考的时代。所以苏轼能从不同的角度写心中的庐山。

总有一个人在坚持,总有一件事要完成。以诗为媒,驭歌而行。不喧哗,自有声。——诗音传媒

欢迎大家评论转发!有不同见解畅所欲言让我们互动起来!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