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时间 https://m.39.net/disease/a_6239962.html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读李山先生《望庐山瀑布诗意图》马士明无棣旅美乡贤,著名书画家李山先生去世近两年了,但在他的故乡——山东无棣,仍有很多的人在谈论着他和他的书画,以别样的方式对这位优秀乡贤致以深情缅怀,人们都以拥有先生的书画为一件十分快慰的事。有个朋友是李山书画收藏爱好者,所以他每有所获,自己也就能有机会先睹为快一饱眼福,每读李山先生书画,都有不同感受,皆能从中获得一种积极向上、震动心弦、触及灵魂的感染力,这就是李山先生书画艺术的魅力所在!朋友举办的“无棣雅集堂李山书画展”在大家的期盼中终于开展,书画展荟萃了李山先生包括山水人物花鸟书画精品一百余幅,创作年代跨越近半个世纪。每幅作品前都聚围了不少的参观者,自然也包括对于书画“十足外行”的我。驻足流连于每一幅书画前,我看的却不是用墨、线条、构图等技法,我还是主张中国绘画传统的“以形写神”论。试图透过每一幅画面,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情态,欣快、郁闷、怀思、展望,或站、或坐、或俯仰,不妨偶尔做个猜测,某一幅画作寄寓着作者怎样的精神思想,或说作者想通过作品告诉人们什么内容信息。偶一抬头,十米外的西墙壁上一幅画作吸引了我的目光,近前观之,是先生的《望庐山瀑布诗意图》。抱琴攀岩香炉峰,一瀑深壑千年风,画作神韵凸显,由局部细节到整张全貌拍了十几张照片以便过后细赏。先生在画作上题写了公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做《望庐山瀑布水二首》之一的五言古诗。诗曰: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真个诗意幽美!瀑布凌空而下,一泻千尺,通过诗句描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蔚为壮观。前人论五古诗曰: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擅长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凌的想象、纵横的才情、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正是如此。李白任性挥毫,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把庐山瀑布描绘得壮美阔大。由写景而抒情,作者襟怀跃然纸上。“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中的“空”之一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也体现李白的散澹飘逸之风。韦居安《梅硐诗话》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指《望庐山瀑布水二首》的另一首七言绝句,‘日照香炉生紫烟’诗),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书画界自古即有据诗文之意而作画之风,实属司空见惯,并不新鲜。而就此诗意而作图画者亦不鲜见。但能以书入画,书画俱佳,传神达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峰岭、飞瀑、烟岚、游人、树木处理得如此和谐相融,如此完美者,窃以为,唯李山先生此作也!千余年来,无出其右者。此作问世之后,多如过江之鲫的整个书画界大家名家,只好发出一声喟叹而已!正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幅《望庐山瀑布诗意图》有了这首五古的点缀衬托,绘画书法相得益彰,使这幅艺术品臻于极致,令人叹为观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假如年少李白十一岁的杜甫也有机会登临庐山,即是同样身临其境,写出的诗句也一定会是大不同。李白这首诗问世以后,便很少再有人专写庐山瀑布了。但中唐的徐凝并不迷信李白的名望,他也作了一首《庐山瀑布》诗——“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确乎甚远,无怪乎为苏东坡贬得一塌糊涂。同样的道理,读过此首李白诗的人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感悟。再由诗意而付诸丹青,画意境界则迥乎大矣!观此画,飞瀑激流“声”闻远近,人物神情生动鲜活。先生此画作妙其妙者,应是得白石老人为老舍做《蛙声十里出山泉》之启发。神来之笔,妙手偶得也。再三细致观摩画面。只见主人于前,童仆抱琴随行,迤逦攀登至与香炉峰一涧之隔的一座峰顶驻足观瀑听瀑。近山如碧,远山迷蒙。脚下涧溪深不可测,飞瀑落涧,似可见激流澎湃,水声欢腾传可十数里,在深远处回响。水沫飞溅,几乎湿衣。而升腾的水汽如烟似雾,远树朦胧,只可观其隐约的苍莽之貌。主人背手而立,屏息仰首,双目微合,似在陶醉中。主人形意洒脱风流,乾坤入怀,幽思千古,静中有动,传神达意。琴在匣中,却似有琴声飞出,“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广陵散”“夕阳箫鼓”“渔樵问答”……一曲曲或低沉或高亢或悠扬或潺湲,应和着雄浑飞瀑之声,弥漫在山水间。真个物我两忘,不知今夕何夕身之所处矣!而那琴童,尚在懵懂,猜不清主人此时心境,而惑然忖思,若口中讷讷自语,亦若欲相启问。由此一幅画,可见李山书画细节中见精神,技艺之妙,得之于心,发乎毫末也!画中的主人,置身于此层巅,观山水俱佳,画作者又赋予主人如何的襟怀呢?而该幅作品创作于年,其时国内社会风起云涌,灾难后的祖国百废待兴,时年五十二岁的画作者所思所想又是什么呢?浪漫主义的谪仙人,在临瀑涉溪赋诗之际又是何思何想?与千二百年后的李山先生难道没有相通之处吗?我思恍惚中,仿佛看到,画中人、李白、李山重合为一人,在不同的场景中转换。那么再由画到诗。诗言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他的这种思想在很多诗篇中多有表现,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山选取此诗而作诗意图,并非对李白思想的认同。但读诗句,有孤傲遁世意,再观人物,却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抱负何等远大!只是曲意委婉,常人难能悟到。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铮铮傲骨方能擎起外力之压迫,抵御困顿之袭扰。而困于厄处于逆,遁世与逃避岂是大丈夫之所为?!银河垂挂,正是这无惧粉身碎骨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壮烈氛围。李山先生其人也,如山亦如水!“仁山智水”,也体现在画幅中。读过先生多册画集,很多画作中都有水的影子。水之形多变,或为晨露,或为暮雨,或为河海,或为飞流,或为汲水之泉。相伴之者则为各种各样的山,乱石崩云,一峰独立,山峦叠嶂,势拔五岳掩赤城。青山之妩媚,湍流之神韵,恰如先生之高风亮节,无惧无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面对坎坷,需有胸襟,更需坚定、坚韧。李山先生就做到了笑对坎坷韧如水。耿介如先生,从不随波逐流,一身正气,而如水之柔情处处可见。唐代诗人刘禹锡感叹“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心虽不如水,但并非不可以达致。水从高处来,却向低处流,及至归入江海,贵在平静低调。李山先生算得一个极低调的人,先生在国内书画界的名气和影响好像不如一些所谓的大家,我想,这与其淡泊名利不屑炒作的高洁风格有关吧,但在国内国际却有一些懂他的,能走进他博大的精神世界的人们,在先生生前身后给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