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治的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的最高峰,宋诗是第二高峰。
李白《望庐山瀑布》云: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就是唐诗,它直接描绘,以气象取胜。
苏轼《题西林壁》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就是宋诗,它重在表现理趣,以深刻取胜。
唐诗丰腴,是因为它的情感已包含在景物之中,无需絮絮说明。
宋诗瘦劲,是因为它竭力要表明一个道理,景物只为说明道理而举证,不再具有生动的形象。
因此有人说,读唐诗余香满口,读宋诗味同嚼蜡。但宋诗还有人喜欢,理趣也能给人启迪。
宋人并非无才,只是他们再也找不到盛唐的气象了,所以只能在深刻上表现自己。
我们再来看一首经典的宋诗。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本诗为宋仁宗庆历五年()春天,苏舜钦罢官南下苏州,途经淮河时所作。犊头,渡口名。
此诗写舟行遇雨而泊,画面似乎略有晦暗,意象如“春阴”、“垂野”、“幽花”皆色彩黯淡,而“孤舟”“古祠”则表露出孤寂。
然而本诗高明之处正在于幽暗之处放光明,似萧索而实放达。
“幽花”虽暗,自是由于“春阴”,仍带来一丝明色。“晚泊”之后,见“满川风雨”,但一句“看潮生”则写出天地无穷,我自放达的情怀。
人在自然中,只要心中敞亮,自能在幽暗处寻得光明。
读这首诗,谁都看得出来,它很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韦应物有“韦苏州”之称,苏舜钦在走向苏州的途中,是用这首诗向“韦苏州”致敬吗?
看看韦应物的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清新自然的山水诗名篇:
瞧,在春天傍晚的野外,涧边芳草丛生,随意生长,树冠枝叶茂密,有黄鹂清脆的鸣叫声从枝叶中传出,只闻其声,不见其处。
一阵雨过后,涧中水势上涨,水流湍急。渡口一只空空如此的渡船横在岸边,既没有摆渡人,也没有要渡河的行人。
此真逍遥境界!
对比来看,两首诗各二十八个字,其中有十一个字是相同的。
《滁州西涧》胜在情怀,毕竟是唐诗,虽然是晚唐,但那种动静裕如、落落大方的艺术自信还在,一点也不“做”。
而苏舜钦的这首诗用力还是稍微有点过,“春阴垂野草青青”,一个“垂”字,让全诗笼罩在一片压迫感之下,心思太重了。
这或许是诗人各自的心境使然,或许就是宋诗和唐诗在艺术格局上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韦诗第四句“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赞扬,每个人对其理解不同,或许部分并不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无法体会其中奥妙。
曾经,有人将这首诗以画为题,让画家进行作画,有的作画者画了条小船,船上有只鸟在休息,证明没有人;
有的作画者画了船,有个人在船上吹笛子,这个人是舟子,由于没有人渡河,便吹笛子自娱。
据说,后者更强调“悠闲”的画法,更受到人们的欢迎,认为它符合画题。
当然,如果单抽出这句诗,孤立地作为画题,着眼于“悠闲”,也未尝不可。
但是从韦应物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意境来看,无论是强调无人,或者强调悠闲,都是不合理的。
要知道,“野渡无人舟自横”,是“春潮带雨晚来急”带来的景象,它的前提,是夜雨连绵、潮水湍急。
野渡,是荒野村中渡口,本来就很冷落凄凉,很少有来往行人,尤其是下雨晚上,几乎没人顶着大雨出行,况且是那涧边用来野渡载客的船儿,更显得没人在意,就连舟子也不知在何处。
于是,这空无一人的小船,便在河溪上受到涧水冲刷,横在水中,摇摇晃晃。
不错,表面上看,这种景象是“悠闲”的。但是,在暮色黄昏,夜雨连江,独有这空荡荡的小船,在水中横过来,横过去,可怜巴巴,任由风雨吹打。
与其说它是“闲”,不如说,它在摇晃中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以及萧瑟清冷的情怀。
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这样的分析,如果你为《滁州西涧》做一幅画,你会怎样构思这个画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