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ks_bjzkbdfyy/不论是考试需要,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自我陶冶、欣赏或者提高,鉴赏古诗歌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
今天就借用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和朋友们聊一聊诗歌鉴赏经常遇到的那些“术语”。
1、起兴和比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稍有点古文化底子的朋友都知道《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如果说前三者更侧重于内容体裁,后三者则更侧重于艺术手法方面。
所谓“兴”,用宋人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在说某物之前先说另一事物来铺垫引导,大体类似于“暖场子”。单纯的“暖场子”是“起兴”,但诗歌当中很多时候“兴”是和“比”融在一起的,也就是“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就比如《将进酒》开篇这两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劝酒诗,劝酒之前感慨人生,但这感慨却又不是直白道出,而是把人生和“黄河”及“镜中白发”联系在一起,说人生之前先说黄河,这是“兴”,但这人生就像“黄河一去不复回”一样又是“比”,人这一辈子就像“镜子中的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样又是“比”。
2、豪放
一提李白的诗,我们就说“豪放”。那么到底什么是豪放,能否举个例子?
好吧,我不会下定义,倒真不如举个例子。
还是开篇那两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是排比吗?不是排比,因为排比规定相同或者高度相似的句子必须三句或者三句以上,而这里只有两句。
可为什么这两句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排比的感觉,甚至比排比都更具备劈空而来排山倒海的气势?当你带着感情朗读这两句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热血澎湃的冲动,语调里不自觉便有了喷薄而出的激情——高亢激越铿锵有力……
你似乎看到了滚滚滔滔黄河水挟不可遏止之气势,黄沙巨浪卷裹天地奔涌而至,你似乎听到了那滚滚的涛声,听到巨浪冲击拍打峰岩堤坝的怒吼,你似乎感觉到堤坝峰岩的颤栗,似乎连脚下的大地都跟着颤栗。
再比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三人喝酒,用得着烹羊宰牛么?即使是烹了宰了三人能吃得下么?
当然不能,可这就是气势,就是豪放劲儿!
“三百杯”什么概念?
什么样的肚子能装得下这“三百杯”酒?
典型吹牛皮!
对,就是吹牛皮,此时此地,非吹牛皮不办!
有形有色又有声,视觉听觉和触觉交互使用,令人的每一根毛孔里都有了雄豪之气。
3、夸张
李白写诗最善用夸张,奇怪的是我们读他的诗没有觉得这夸张有任何的矫情和做作,反倒觉得此时此地不用夸张就不是李白,不用夸张就无法呈现出艺术的张力。比如黄河是从“天上来”,肯定不是从天上来的,即使黄河从西北一路往东奔流有高低的落差,但也绝不至于像从天上倾泻而下那样,但恰恰是这个“天上来”和《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样,把黄河此时的气势表达得淋漓尽致。再比如那明镜中的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哈哈,一日之间青丝变白雪,有可能吗?不大可能,但用在这里却极合适,构成李白诗歌特殊的艺术魅力。
4、虚实
李白和岑夫子、丹丘生游玩喝酒是在现在河南登封,元丹丘长期在颖阳修道,他们哥儿三人不论是登嵩山还是名气不大的颖阳山,凭借肉眼到底能不能看到黄河?
我不知道,虽然我去过登封,上过嵩山,但从来没想过验证这个问题。
如果哪个朋友验证过,我们不妨在文后交流,在此略过不提。我想说的是不论他们能不能看到黄河,但“黄河之水天上来”显然不是看到的,这极可能是联想和想象,艺术的联想山颖阳山想到黄河,而丰富的想象又把黄河的具体情景描绘得如在眼前。
这时我们再谈诗歌中的“虚实”就简单多了——如果李白三人当时真看到了黄河,看到黄河写黄河,那就算“实写”,有实物,在眼前,可触摸……这算写实;但不论他们看没看到黄河,诗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只存在于诗人的想象,而这种想象给诗歌营造了一种雄浑的阔大的气势,这是“虚写”,如果诗句中既有实的成分,又有虚的影子,那就是“虚实结合”,实生虚,虚写实,虚实相生……
提到“虚实”我还想起一个很可爱的笑话,有朋友读到最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就得出结论——这酒不是在嵩山之阳元丹丘那里,而是在李白家里喝的,因为李白的儿子就在跟前呢,“呼儿将出换美酒”么,他好意思呼别人的儿子么?再说假如李白是客,你看这酒桌之上还有比李白更能叨叨的客人么?他分明是主人,他肯定是主人!
写诗也罢,读诗也罢,假如一切都那么实在就错了,就没有意思了!
他分明是在那里宣泄情绪呢,你非得掰着手指头给他算计数字,这如果不是“鸡给鸭讲”,那肯定就成了“焚琴煮鹤”!
5、节奏
熟悉李白诗歌的朋友会发现,这李白写诗是不大讲究规矩的,或者说他不大讲究别人给诗歌定下的僵死的规矩,他不屑,他鄙夷,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根本不受别人的条条框框限制,三言,五言,七言,六言,他几乎想用几言就几言,他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这事出现在别人身上是笑话,但出现在李白诗里却成了传奇,别妄言什么超越,连模仿都很困难!
《行路难》不说了,《蜀道难》不说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也不说了,这里只说《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算长句了吧,下面一串相对固定的七言,可说着说着突然窜出来这么几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这一串句子读起来味道如何?
很流利,很清爽,如银珠落地嘎嘣脆。
这就是节奏。
6、讽喻寄托
我们常说“文人骂娘不带一个脏字儿”,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是常用的伎俩。当然“伎俩”这个词属于贬义,咱不把它们带到诗歌鉴赏里。
换个说法叫“委婉含蓄”“含蓄蕴藉”,叫“言在此而意在彼”,叫“春秋笔法”……
《将进酒》里刚说完“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然后就抛出来了“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陈王”是谁?为什么不提别人专提“陈王”?
哦,原来这“陈王”就是三国时期的陈思王曹植。
这曹植可不是一般人物啊!才高八斗,志向远大,深得后世文人景仰膜拜的“大神”级人物!
这李白心中最崇拜的古人除了谢安大概也就只剩下曹植。
可就是这个才华横溢的陈思王却在政治上遭受他哥哥嫉妒打击,一辈子郁郁不得志。
人最痛苦的是什么?
是有才不得伸,有力无处使,怀才不遇。
这哪里是说曹植啊,分明是借曹植来宣泄自己内心的腌臜气!
李白自负到狂妄是出了名的,但人家自负确实也有资本啊,确实才华挡不住啊!
可他满腹才华又有何用?即使到了长安伴君三年,充其量也只是个文化戏子!
我李白满腹才华只用来当花瓶粉饰太平?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老子不伺候!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潇洒倒真潇洒了,天高皇帝远,确实自由。可这是李白想要的自由么?
能想到此处就不难理解他提“陈王”的用意,分明是借古人来说自己,借陈王的典故来宣泄他内心的愤激不平和抑郁!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文章属于原创,转发须注明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