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9年贺子珍在苏联,蹇先任劝她一起回国, [复制链接]

1#

娇娇的童年奔波路

贺子珍离开延安后不久,延安的托儿所刚刚建好,毛主席日理万机无暇照顾女儿,便让傅连璋医生把娇娇送进了托儿所。

刚刚建成的托儿所没有几个孩子,加上娇娇,顶多7个人。但娇娇在这里度过了孤单而有趣的童年。

托儿所的所长叫丑子冈,娇娇多年后依然记得,大家都叫她“丑妈妈”,娇娇记得罗小金很爱哭,丑妈妈就说:“你看娇娇多乖啊,从来不哭。”娇娇也说:“就是啊,这里多好玩啊。”

毛主席日理万机,可以抽出空来看望娇娇的时间很少,每当周末时,毛主席才回去看看女儿。

和父亲分别后,娇娇对父亲更加依恋,她和毛主席在一起时,用小手抓着父亲的手不放,生怕连父亲也失去了。

有一次毛主席问娇娇:“娇娇啊,你觉得是妈妈好,还是爸爸好?”

毛主席带着女儿在山上一边散步一边问。

娇娇想了想,奶声奶气地说:“爸爸好,妈妈也好。”

“对,就是爸爸妈妈都好。”娇娇重复着自己说过的话,好像没有半点犹豫。

毛主席蹲下来,捏了捏娇娇的小脸蛋说:“你可真是个小机灵*。”

毛主席是喜欢这个女儿的,傅连璋的妻子陈真仁有一次去看望娇娇,她对毛主席记忆深刻。

即便是娇娇犯错了,毛主席也只是轻轻拍打他的后背,然后用浓重的湖南话安慰她。

有一次娇娇非要去拿热水瓶,那种竹子编制的外套,如果用水摸很容易烫伤,陈真仁便对娇娇说:“这个很烫的,不敢摸。”

不让摸,娇娇便嗷嗷大哭。毛主席皱着眉头说:“你就让她摸摸嘛,烫一下就不摸了。”

陈真仁只能放下娇娇,让娇娇去摸。结果刚摸了一下,娇娇就把手伸回去了,感觉到疼后又哇哇大哭了。

毛主席则是在一边开心地笑着,陈真仁对毛主席的这种“教育方法”也很佩服,孩子的好奇心,作为家长确实不应该制止。

娇娇在延安度过了一段简单幸福的日子,4岁的时候,娇娇已经能吃能跑,可以独立玩耍了。

但有一天,毛主席突然收到了贺子珍的来信,贺子珍把她在苏联的遭遇大概说了一遍,毛主席担心贺子珍,决定把4岁的女儿送到苏联,陪伴贺子珍一起生活:你的妈妈叫贺子珍,你是妈妈的开心果,你去了她就开心了。

当时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已经出生,尽管娇娇已经4岁,但在苏联生活了多年后,对这个妹妹,以及父亲的名字早已淡忘。

娇娇到苏联后,和贺子珍生活了一段时间,加上有毛岸英和毛岸青的陪伴,没有感到孤单和冷清。

蹇先任原是贺龙的妻子,此刻也经历了和贺子珍相似的遭遇,但是她在学习后,决定回国,为此还询问了贺子珍。

蹇先任说:“子珍,我打算回国了,你和我一起回吗?”

贺子珍犹豫了很久,告诉蹇先任说:“我还是想在这里学习,不回了。”

蹇先任曾劝她说:“苏联快要打仗了,你的俄语不好,在异国他乡多困难啊,还是回去吧。”

贺子珍只说了一句话:“一失足成千古恨,我还是好好学习吧。”

莫不想,留在苏联的贺子珍也经历了诸多波折。

首先是娇娇病倒。

苏联经历了一轮冷空气后,娇娇患上了严重的感冒,在医院住院期间,娇娇的病情日益严重,最后成了肺炎,发高烧。

医院守护了一个月,仍然不见好转,几天后,医生通知,医院。

本来以为是娇娇好转了,结果医生告诉她:“娇娇病情严重,已经无法医治了,被推到了太平间。”

得知情况后,贺子珍什么都没有想,吵着闹着非要去太平间把女儿带回去。医院拗不过贺子珍,同意她把奄奄一息的女儿带回去。

贺子珍抱着娇娇回到家,不停地喂孩子喝热水,娇娇感到冷了,她就脱了衣服,紧紧地抱着孩子。

在贺子珍的精心照料下,娇娇的身体终于好转,贺子珍哭着说:“我的娇娇终于活过来了。”

据说贺子珍为了让家里暖和点,给家里换上了一个瓦数很大的灯泡,国际儿童院的人得知后,要没收她的灯泡,结果贺子珍和对方大吵一架。

有人说贺子珍“疯了”,要坚持把她送到疯人院,她大声地说:“我没疯,我看你们才疯了呢。”

年王稼祥到苏联治病,得知贺子珍被关进了疯人院,马上给毛主席发报,希望让贺子珍回国。

毛主席也回电同意了。随后,在王稼祥的努力下,贺子珍才带着娇娇坐上了回国的列车,至此,她已经在苏联呆了十年了。

娇娇和妈妈不离不弃

贺子珍回国后,曾在妹妹贺怡的帮助下,先到沈阳,然后到石家庄,决定去北京面见毛主席。

但因为其他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无奈之下,她在方志纯的带领下,决定先去上海生活。

一方面,哥哥贺敏学在福州,上海到哥哥那里不算远。另一方面,上海有老战友陈毅在,可以适当照顾。

事实上,自从贺子珍来到上海,一直到她去世的30多年里,上海市委对贺子珍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照和爱护。

无论是住房还是治病,再到日常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是最优待的。

毛主席在视察哈尔滨时,得知贺子珍已经到了上海,便给陈毅捎话:“贺子珍在上海的所有开销,从我的稿费中支出。”

陈毅则笑着表示:“我们上海养得起一个贺子珍。”

30多年来,贺子珍由于身体原因,医院接受治疗,医院的院长王赞舜不仅为贺子珍安排了最好的医疗小组,在她的生活上,还配了专门的护士。

后来离开虹口后,贺子珍曾搬到贺敏学家居住,市委随后把湖南路号拨给了贺子珍居住,在这里生活了近8年。

这里要说的是,贺子珍自从到了上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见过一次毛主席,只有在年回到南昌小住时,才得到了一次机会。

毛主席在庐山时,起初并不知道贺子珍也在南昌,而是从老战友曾志的口中得知,回忆起了几十年前的战争岁月,毛主席感动地说:“我很想见见她。”

随后,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安排自己的妻子水静同志,把贺子珍接到了山上。

水静比贺子珍小得多,在庐山开会的老红*很少认识,而且缘于杨尚奎,水静和贺子珍的关系很好。

所以,贺子珍在上山前,并不知道要和毛主席见面,也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

见到毛主席后,贺子珍压抑着内心的痛楚,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有无声的泪流,两个人大概谈了一个多小时。

水静同志说:“贺子珍出来后,眼睛红红的,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和贺子珍之间,也有着寻常人的感情。”

这次谈话结束后,贺子珍曾问毛主席,以后还能不能见到。毛主席说:“可以的,明天说不定还能谈一次。”

但贺子珍没有想到,这次见面成为了他们之间的永别。

尽管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贺子珍都没有见到过他,但她对庐山有了特殊的感情。

每当听到什么风吹草动,她都要去庐山走一走,其实就想看看毛主席在不在,顺便见一面,但这个愿望每次都落空。

一直到年毛主席逝世,贺子珍悲痛交加。那段时间,电视机上一直循环播放着天安门广场上悼念毛主席的人群熙熙攘攘的镜头,贺子珍盯着电视看了又看。

李敏担心贺子珍的安危,匆匆从北京赶到上海,看到贺子珍忧郁的样子,再也止不住自己的泪水了。

年,在贺子珍70岁时,她对*组织提出,想去北京看看。中央同意了她的请求,并专门派专机护送。

在北京,她拖着病体来到了天安门,还去了毛主席纪念堂,随后住在了医院。

她的外孙女孔东梅回忆,贺子珍在离开天安门的时候,注视着毛主席像,久久凝视,不愿意离去,饱经沧桑的脸上挂着两道深深的泪痕。

在北京住了不到两年,她提出又想回上海,组织上明确告诉贺子珍:北京和上海可以自由往来。

她不会忘记*中央对她的关怀,年到年间,她在上海医院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日子。

贺子珍病重期间,市委指示: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和代价,抢救贺子珍同志的生命。需要什么医生就调什么医生,需要什么药就进口什么药。

年4月19日,贺子珍因为病重,经过无数次抢救后,在医院逝世,终年75岁。

在邓小平的批示下,*中央的很多领导人都送了花圈,并把她的骨灰安放在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曾经陪伴了贺子珍近20年的护士小徐,在贺子珍的灵像前默默垂泪,她知道,贺子珍一生经历了诸多苦难,现在终于解脱了。

她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的一生,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