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舜钦一首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诗,堪称醒世名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7031_0.shtml

前言:

和唐诗描绘形象情寓景中不同,宋诗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更直接具体。

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而苏舜钦之所以欣赏石曼卿,就是因为他的诗“警时鼓众”,与自己“诗之于时,盖亦大物。”的理念不谋而合。

庆历四年(公元年),因为支持范仲淹庆历革新,苏舜钦遭到保守派弹劾,被罢职闲居在苏州。

赋闲在家的苏舜钦闲游镇江花山寺,有感而发作了一首堪称醒世名言的《题花山寺壁》,这也是一首能给人以思考和启迪的绝句,值得我们欣赏品读。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宋苏舜钦《题花山寺壁》

简译:

花山寺因为鲜花繁茂、绚烂多姿而得名,但是如今走进寺院,只看到满庭的杂草丛生,而看不见昔日的繁花似锦。

鲜花的栽培和养护,需要园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否则,它们就不会开得艳丽和长久,而杂草自然就会蔓延生长了。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小诗,诗人借景抒情,有感而发,通过花山寺有草无花的事例,来阐释名不符实的道理。

“寺里山因花得名”,诗的首句写“因”,交代花山寺名字的由来,因为寺院里繁花似锦,芬芳美丽,所以就有了这个诗意而美丽的名字,从而让许多人慕名而来。

“繁英不见草纵横”,次句写“果”,可是,当游人来到花山寺后,映入眼帘的只有满庭丛生的杂草,根本看不到花儿的影子,而导致乘兴而来,失望而归。

因为花山寺这个美丽的名字,游人才怀揣着一份期望和美好满心欢喜而来,可结果却是极其的名不符实,令人失望而归,徒留惆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呢?诗人在第三句给出了答案“栽培剪伐须勤力”,之所以会这样,皆是因为栽培修剪不给力的缘故。

原来,花山寺确实是有花的,并非浪得虚名,只是因为园丁疏懒,没有精心管理而已。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大到一个人的成才,小到栽种一株花草,都需要付出辛苦和努力,没有付出,哪里会有回报呢?

如果只是随意地撒下种子,而不去浇水施肥,修枝剪叶,用心打理,在美丽的花卉也会早早地枯萎凋零。

诗的最后一句是第三句的补充和结果,因为有了之前的懈怠,才会得到后面的结果“花易凋零草易生”。

“花易凋零草易生”本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花开有期,而野草本身就有它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繁英不见草纵横”则兼具了主观和客观因素,“草纵横”本无可非议,“繁英不见”则是人为的“剪伐不力”,是明显的不作为,这种责任无可推卸。

种花不易,而守护好它们,并使之满园芬芳,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付出了汗水,才会浇灌出美丽的花朵。

养花种草如此,世人修身养性也是这样,吾日三省吾身,常常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反省自己精神是否富有,思想是否进步。

这是一首立意深远的七言绝句,作者从自然景观联想到生活现象,即是人生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给予世人的醒世格言,值得细细琢磨,用心品读,自会受益匪浅。

写在后面:

苏舜钦,字子美,出身世家,景祐元年进士,青年时期即以文章知名。

他是宋代诗文运动的先驱人物,其地位深得欧阳修高度推崇。

苏舜钦有诗名,在北宋诗坛上,与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齐名。

“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苏舜钦的诗歌创作主张与白居易的诗论精神高度契合。

语言质朴自然,诗意浅显易懂,通过一件事,阐明一个道理,从而给人以感悟和启示,这就是宋诗的魅力。

就如苏舜钦这首《题花山寺壁》一般,通过记述花山寺有草无花名不符合这件事,来反映一种社会现象,并对此做出深刻的总结,如警世格言一般,让读到此诗的读者能够有所触动。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