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103/4753196.html跟着资深记者学采访写作、与大作家聊读书、和名主持人一起感受朗诵之美、对话非遗传承人体验百年特种工艺……
寒假刚刚开启,甘肃新媒体集团小记者团注册小记者们就忙碌起来,一周内先后参加了四场不同主题的活动,每个课堂都能解锁新技能、拓展新思路、激发对更多领域的探索,在玩中学、在交流和体验中收获更多课堂中、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小记者们纷纷说,这才是假期生活正确的打开方式。
开讲嘉宾:田海珠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资深记者
主讲内容:新闻采访与写作
“成为小记者了,谁来说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何区别?”“写新闻稿件与同学们平常写作文有哪些相同之处?”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堂上,田海珠组织了一系列精彩的互动问答环节,参与活动的小记者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辩论回答,在渴望求知的眼神与勇敢尝试的小手中,展现着他们的朝气。
“新闻写作里,最基本的、也最重要的就是新闻六要素。分别是Who(谁)、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为何)、How(结果如何),写一个让别人爱看的新闻稿件,切入角度、叙述方式是需要功底的。”田海珠为小记者们细致讲解新闻采写的要领。在讲解的同时,她还以提问的方式,与小记者们展开了互动交流,“谁来说说新闻与作文有哪些相同点?”小记者们踊跃作答,“要素一样!”小记者冯世家说。“表达形式有所不同,新媒体主要是以视频方式呈现,所以靠说,而作文都是文字。”小记者李炳铖见解独特。田海珠对小记者们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给予肯定,但也给小记者们补充了一些认识不足的地方,比如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或是同学们的作文,其实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都是对所见所听所问所思的表达。而写作功底的锤炼,只有通过多阅读、多练笔才行。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吸引人的文章?”“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可以设置一些悬疑,文章里不要总是平铺直叙。”在讲到写作技巧时,小记者们各抒己见,田海珠补充说,对于写好一篇文章,最关键的还是要主次分明,就像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其他的小珍珠都是为了凸显最醒目最耀眼的那颗大珍珠。一个多小时的讲解互动中,小记者们听得聚精会神并不时认真做记录。
“今天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原来写新闻和写作文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构成要素相同,都要突出重点,但新闻的内容要简洁、具体,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作文则要求写得生动、还要用许多修辞手法,投入更多情感。回去以后,我一定好好练习,把今天学的写作知识好好运用起来,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小记者。”小记者李炳铖自信满满地说。
开讲嘉宾:张琳
甘肃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儿童文学八骏”之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主讲内容:阅读与写作
阅读和作文是每一名同学的硬核作业,那么这个假期该读些什么书?如何读?阅读除了能有助于提升写作水平,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写了很多儿童故事的大作家张琳,和“小记们”面对面畅聊了关于阅读的二三事,开启了本次活动的第二场“阅读与写作”。
“喜欢当小记者的同学,一定都是爱读书爱写作的孩子,那么你们觉得阅读有哪些好处呢?”关于阅读的益处,在场的小记者有很多话和张琳分享,“有助于拓宽视野”“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小记者们的踊跃发言,得到张琳的赞扬,同时,张琳也告诉大家,多阅读不仅仅关乎成绩,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让同学们发现人生价值的多元性,在阅读中会感受到每个生命、每个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美好,就像花朵都千姿百态的美,每个人也各有他独特的闪光点,阅读会让人更加自信。
张琳建议同学们在假期多阅读一些优质儿童书籍。她亲切、温和的沟通方式,让现场互动气氛轻松活跃。如何实现有效阅读?张琳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认真地做读书笔记,这是一个快乐且收益颇丰的阅读方式。
“你的身上散发着阅读带来的光彩!”“愿你在阅读中充满欢悦与智慧!”最后,在场小记者们还欣喜获得张琳的签名赠书、合影留念。“这样的活动真好,有机会和大作家面对面交流,让孩子的胆量和见识都能得到锻炼。”郭俊毅的家长说,大作家与小记者面对面交流,分享阅读的快乐让孩子更深入理解阅读的意义所在,开拓视野。
开讲嘉宾:彭嘉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主播、甘肃省朗诵协会理事、全国青少儿口语等级测评师
主讲内容:如何塑造美丽的声音
作为小记者,可能会播报新闻,也会遇到现场采访,那么这首先就需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第三讲课堂上,知名主持人彭嘉就为小记者们分享了关于做好有声语言工作的要领。
“练声练气息,气乃声之本,气动则声发。”彭嘉开场首先从气息控制训练方式讲起,在这期间与在场小记者们一起做了很多有趣的气息训练,“一棵柳树扭一扭、两棵柳树扭两扭、三棵柳树扭三扭……”彭嘉示范,一口气轻松说到十棵柳树扭十扭,但轮到小记者们自己尝试时才发现,说着说着“扭”和“柳”就容易搞混。还有数枣、不动嘴闻花香等气息训练小游戏,互动性强,轻松有趣,小记者们练得很投入。通过这些练习,小记者们感受到发声练习需要口脑同步配合,不仅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也考验反应能力。
“如果你们要播报一篇稿件,拿到稿件后要做好哪些准备?”彭嘉告诉小记者们,拿到要播报的素材,不能立即见字发声,而是要见字生情再发声,首先要对整篇素材内容进行分析思考,然后在朗读中运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技巧,这样朗读出来的有声作品才能具有美感。彭嘉以唐诗《望庐山瀑布》为例,为小记者们细致剖析在朗读过程中该如何运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技巧,经过一遍遍的训练,果然小记者们发现运用技巧朗读出这首诗更具有韵味,犹如身临其境。
最后,彭嘉讲了舞台综合呈现的四个方面——声、台、形、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很快过去了,小记者们仍然意犹未尽。
开讲嘉宾:阮琳
阮氏葫芦艺术家族第三代传人之一,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
主讲内容:介绍、传授兰州雕刻葫芦技艺
1月20日的第四堂寒假实践课,小记者们走进兰州阮氏葫芦艺术馆,参观精美的各色葫芦作品、对话非遗传承人,还在阮琳的指导下,动手完成了独一无二的刻葫芦作品。
走进阮氏葫芦艺术馆,满目皆是大大小小的葫芦,这些或大或小、体态各异的葫芦表面均刻有精美图案,唐诗宋词、古典名著、花鸟鱼虫、水墨山水……看着这些雕刻葫芦作品,小记者们很兴奋也很期待动手体验。
阮琳为小记者们介绍道,葫芦分为三大类,“8”字葫芦、疙瘩葫芦、南瓜葫芦,其中疙瘩葫芦和南瓜葫芦是兰州本土特有的葫芦品种,而这种以前多作为器皿使用的物品,在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巧手妙思孕育中,已成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葫芦。
随后,阮琳开始手把手向小记者传授刻葫芦技艺,先是用铅笔在葫芦上设计作画,然后用钢针刻画轮廓,最后是用油画棒上色、打磨。但真正动手做时,小记者们才发现,在葫芦上雕刻并不简单,“真难啊,手酸。还不能用蛮力,要巧用力才能刻得顺滑。”小记者们围坐在方桌边,各自拿着兰州本土产的“鸡蛋葫芦”埋头雕刻“创作”。翟俞涵在葫芦上雕刻了一个小美女卡通头像,由于力气太小,葫芦上的纹路有些歪斜,经阮琳耐心指导,她终于给图案上好了色,显得十分开心。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小记者们以葫芦为纸,钢针为笔,巧手勾勒,将葫芦变成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今天我的收获特别大,起初以为刻葫芦用的应该是刀一类的,但其实是钢针,这也是兰州刻葫芦独有的特色工具,这一切都让我大开眼界。”小记者李炳铖说。
“最好的保护,就是让传统流行起来。”阮琳说,实际上,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缺乏体验的机会。所以,多给青少年提供体验接触传统技艺的机会,才是关键所在。而这次活动的举办,就是让本土非遗传承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中,让青少年体验到传统技艺的魅力所在。
文·图·视频丨奔流新闻记者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