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payattentionto↑↑“静清悟语”↑↑
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尾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瀑布的形象和气势,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照”二句:又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即天空最高处。
把江山比作画,是一种野心吗?
笔者最近心血来潮,又看了一遍《鹿鼎记》。看着顺治老皇帝“削发为僧”让出江山,又看着吴三桂“冲冠一怒”染指江山。这江山真的如画一般,可以争来送去。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不过一种轮回。
瀑布又何尝不是一种轮回。水积山顶,倾泻出崖,这种轮回,如人之生死,如国之兴衰,如野火烧不尽,如似曾相燕归来。
笔者不是很喜欢瀑布,并不是因为它不够震撼,而是见到之后,总有一种如“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悲壮。
但却也曾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欣赏过一些瀑布,尤其难忘的是秋季的*果树。清楚的记得,连续几天阴雨绵绵,而来到*果树脚下时,旭日当空,半弯彩虹凌碧水,您能想到笔者内心的狂喜,然而笔者十分清楚,那份欢愉并不是*果树本身给我的,而是对命运的感恩。
笔者年少轻狂时,对于瀑布的感情绝不是现在这样。曾在北京某郊区的瀑布下胡闹。口念着:“抬身嗤轻水,瞠目暖飞霜。”当时的放荡不羁,有点类似李白第一次描绘庐山的状态“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当时的洒脱真如“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当真是初生牛犊。
然而现在,笔者面对瀑布时,没有了赤膊迎之的冲动,反而和李白一样,陷入的是一种联想或思考。
比如:笔者会联想到十几年前,流行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我不在乎你飞得多高,而在乎你摔下来时,疼与不疼?”所以每当看到瀑布,心里便想起这句话,那种叩击心弦的声音,绝不亚于断崖跌水之轰隆,亦不减于瀑布坠潭所引起的地动震颤。
那李白先生在想些什么?或许可以参悟一番。
这首诗是李先生第二次描绘瀑布,据说是作者于天宝十四年至十五年期间所作,这种据说以史书记载的“李白在安史之乱时,避居庐山。”为依据。
那结合当时李先生的状态,再联系李先生后面的做法,笔者更愿意相信这是一首气度不凡的“反诗”。
却说当时永王李璘出师东巡,避世的李白应邀入幕。李白认为天下乱局已定,此时大唐的情形十分类似于东晋永嘉南渡,正是割据江南的大好时机。因此力劝永王直取会稽,并在永王发动叛乱之后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有如“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以及“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之语。诗中自比谢安之态,怂恿李璘割据称帝之心,已昭然若揭。
江山易手,谁主沉浮!
由是再看“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紫烟”,似乎就有一些刻意了。紫在古代除了表示颜色,多于披上一层神秘色彩,与仙人、帝王有关,比如:紫气东来,紫禁宫城。所以这句话更像是再说:圣贤将出,人朝更替。
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字,大有江山如画,取而可观,不妨指点之壮志。
飞流直下三千尺。直下一词更有天下分崩离析,已成必然之觉悟。
疑是银河落九天。不如说是“将星陨落,谁归天命,重掌九天”之叩问。
飞湍奔雷,烈砯危崖的瀑布下,日照而出的,是一抹紫烟。
在狂风和暴雨之间,有一只高傲飞翔的海燕。
这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梦想。而在寻梦的途中,往往又会想起:我不在乎你飞得多高,而在乎你摔下来时,疼与不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