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韵
山
家
清
供
林
洪
拨霞供
“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
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料腌一下,把风炉安到桌上,用少半锅水,等水开了一滚后,每人拿一双筷子,自己夹肉放在开水里,摆动涮熟了吃。吃的时候,随个人的口味,蘸料调味简单方便,热闹温馨。
“拨霞供”这个菜名,确实非常好听,充满诗意,可是当你看完这一段,想到的是不是一个词语—“火锅”。没错,“拨霞供”事实上便是早期的火锅,(咱还确实没吃过兔肉火锅呢,哪天可以尝试一下~)
梅花汤饼
(其实就是馄饨,不过看起来更加高大上一些)
泉州的紫帽山有高人,曾经做过这种食物。先用水浸白梅、檀香末,和面做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分梅花样的铁模子凿出来。等煮熟了,放进鸡汤内。每客只有二百多朵。品尝之时,也不忘梅花。后来,留元刚作诗记述道:“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食物如果能够色香味俱全,已经难得,如果能够在形上再下足工夫,可称为上品。“梅花汤饼”就是这样一道既简单,又雅致,既馨香,又美观的食物。味道如同现在所说的“鸡汤馄饨”。不过,若论造型之美观,一般的鸡汤馄饨可就大大不如其意境之美。
真君粥
(其实就是杏子粥~)
将杏子煮烂去掉杏核,等到粥熟了,放进去一起煮,可以称作“真君粥”。听说董真君还没有成仙时,种了很多杏树。丰收之年,则用杏子换谷;如果收成不好,就把谷便宜卖掉。当时被他救活的人非常多。后来他白日升仙。所以有诗流传:“争似莲花峰下客,种成红杏亦升仙。”
“杏林春暖”
☆董奉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医生,不止是因为他医术高明,活人无数,更因为他医德高尚,被后世的医生奉为楷模。最初的记载当来自葛洪《神仙传》,与林洪的记述细节略有不同,但情节一致:董奉在庐山的时候,为人治病,不取钱物,如果治好了很重的病人,那么就让病人在其门前栽五棵杏树。如果患者病情比较轻,那么治好后栽一棵就可以。由于他妙手回春,治好的病人非常多,几年之后,居然就有十几万棵杏树,变成了大树林。等杏子大熟之年,他便以杏易谷,然后用这些换来的粮食来救济贫穷人家,庐山附近的许多穷人都是靠他得以救活。所以人们将这片杏树林称为“董仙杏林”。而“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也成为称颂医术高尚、医德高尚的代名词。
广寒糕
(好吃美味寓意好的桂花糕~)
采摘桂花,去掉青色的花蒂,洒上甘草水,然后和入米舂成粉,做成糕来吃,香甜软糯。每逢科举之年,士人亲友都做这种糕饼相赠,以求讨一个“广寒高甲”这样一个口彩。又有人采下桂花稍微蒸一下,晒干后做成香,喝酒吟诗的时候,用古鼎燃香,尤其有清雅的韵味。桂花被称为“天香”(香飘十里名副其实(??????)??)。用桂花与米粉制作而成的糕饼想来也香气扑鼻,让人胃口大开。不过使这种糕点大为流行的原因主要还是它具有“蟾宫折桂”的含义。对于旧时的读书人来说,每一次科考都是彻底改变人生的最好机会,在此关头,如能有个好兆头,有点吉祥话,自然是再开心不过的事情,也寄予了许多人美好的祝愿。正因为如此,所以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这种现象其实现在也很普遍,比如临近高考时,许多餐饮、食品企业就纷纷推出了许多十分“吉利”的食品,比如“状元饼”、“状元菜”,炒里脊改叫“金榜题名”,清炒百合芦笋改叫“百尺竿头”,莼菜、枸杞、白果汤改叫“步步高升”,虽然名字不一,但祈福之心,古今一致。
、
其实还有很多美味
樱桃煎、牡丹生菜、山煮羊......
还有一些醒酒菜
毕竟有一百多种啊
一起看书
解锁更多宋代清雅美食~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