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同写望庐山瀑布这两位诗坛大佬所作的诗 [复制链接]

1#

最近在读唐朝的山水诗,所以想与大家分享山水题材的诗。从哪儿开始呢?就从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张九龄所写的诗开始吧。我选读的是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以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二首》,这两位同写“庐山瀑布”,所以刚好可以做个比较。老规矩,我们先来读一读,然后再来分析异同之处。

庐山·该图引用自网络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唐·张九龄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望庐山瀑布二首

唐·李白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相同之处

1、篇章结构:都是采用了“开门见山”、“先景后情”的方式来描写庐山瀑布之雄奇壮丽、最后发出赞美与热爱之情。例如,1)前者张九龄诗的前三联都是写庐山瀑布的飞奔直下的壮美与日光照射下的绮丽,最后一联发出“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的赞美;2)后者李白的五古诗,它的前十六句都是写庐山瀑布的壮观奇姿,后六句发出“永愿辞人间”的热爱。(七绝因限于体裁的短仄,它是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呈现的。)

2、写作方法:都用到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庐山瀑布飞奔而下的形态与气势的。例如,1)前者“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是写庐山自高处悬落的形态以及在光照散射作用下的色彩变化,“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则是以“树木”和“云彩”为背景来衬托出瀑布飞泻云天的气势;2)后者“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这是正面描写瀑布水势之宏大,而“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则是分别以“海风”烘托出瀑流之连亘势雄,以“江月”衬托出瀑布之清澈明净。

3、修辞手法:都用到了“夸张、比喻、对仗”这三种修辞手法。例如,1)前者的“万丈”、后者的“三百丈”都是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写瀑布之长;2)前者的“日照虹霓似”、后者“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分别将瀑布比作彩虹、闪电、白虹;3)前者每一联都对仗(宽对多点)、后者的五古前九句即从“西登香炉峰”到“隐若白虹起”、中间的“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后面的“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都用了对仗句式(宽对与工对各半)。只是,前者因五律体裁的缘故是有意而为之,而后者五古并不讲究对仗,李白却多处使用对仗,可见他也是用了一番心思去精心描画这道飞瀑的。

庐山瀑布·该图引用自网络

二、不同之处

1、体裁:前者张九龄用的是五律,而后者李白则分别用了五古和七绝这两种不同的体裁来写庐山瀑布的。

2、观望方位:1)前者《湖口望庐山瀑布水》的“湖口”是在九江隔江之东、是鄱阳湖出长江的水口,所以张九龄他当时是在鄱阳湖口“望”的;2)后者《望庐山瀑布二首》,我们从它的首句“西登香炉峰”可知李白当时是在庐山的香炉峰“望”的瀑布。这是二人观望的方位不同。

3、诗文风格:1)前者因张九龄采用的是五律的缘故,所以读来不仅平仄谐律而且对仗工整,是经过精心裁剪的;2)后者李白虽然用了两种不同的体裁,但无论是他的五古还是七绝,读来都犹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虽然它的五古也用了多处对仗,但是就整体而言读来更贴近口语。所以,它裁剪文饰的成分较少,而它流露出的那种酣畅淋漓的文气较盛。

如果以中国画的不同画法来作比喻的话,我觉得前者张九龄的诗像是工笔画版本的“望庐山瀑布”,而李白的两首诗则更像是写意版本的“望庐山瀑布”。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个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