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多久能治好 https://m.39.net/disease/a_5762961.html封面新闻记者张杰近日,北师大文学院康震教授新书《康震古诗词81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图书收入了从汉代至清代36位诗人的81首经典古诗词,其中大多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尽管书中选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诗,比如《春晓》《咏柳》《望庐山瀑布》等,但康震坦言,这个世界上没有简单的诗句,只有简短的诗行。5月23日,该书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央视著名主持人龙洋主持了这场活动,延续了电视节目中典雅大方、清新活泼的主持风格,用自然亲和的语言拉近了现场读者和古典诗词的距离。关于《康震古诗词81课》的具体内容,康震也在与读者互动中,回答了众人关心的诸多问题。“只有简短的诗行,没有简单的诗句”问:书里选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诗,比如《春晓》《咏柳》《望庐山瀑布》等,您觉得这些诗是我们非常有必要读的吗?康震:没有简单的诗句,简单的只是诗行。诗人写诗的时候,内心总是比较复杂的,或者都有自己的冲动、诉求。有的诗越简单,可能里面蕴含的韵味越深厚。比方说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简单吗?一点都不简单,反而这样的诗是很难写的。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虽然已经离开了黄州,但是他贬官的身份并没有改变,新法人物当权的局面也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在庐山上写诗,不免也还要三思而写吧?这与李白当年写庐山的心境、环境大不相同。苏轼非常智慧,用短短四句诗就概括了他对庐山的全部感觉,也概括了对人生的深刻领悟。这本书为什么选一些较为短小的诗篇?因为短小的诗篇最容易入人心,最容易让孩子懂得,也最容易记诵。孩子长大了,诗词中那些丰富的、多元的、令人感动和感慨的内涵就将随着人生阅历而慢慢涌现。在这个涌现的过程中,他会被诗人的初心所感动,同时为自己能够在诗意中成长感到庆幸。“着重选择了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篇目”问:这么多的古典诗词,您觉得为什么有些诗会流传至今,有些诗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好的诗词都有哪些共性和特点?康震:我们经常说“名篇佳作”,这意味着:首先,它的内涵是比较深刻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三观肯定是比较正确的。同时,它的文辞是很优美的,其审美风貌跨越时代,穿越时空,深受不同年代人们的喜爱。比如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无论在唐代、宋代,元明清,还是当代,都是大众所喜爱的。这体现了作家的眼光和水准,也就是说,他的审美观既是适应当下的,同时也可能是超越时代的。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它可以成为名篇。这些名篇不断地被传诵,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被广泛传诵的诗歌就不是佳作。比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两句大家最熟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杜甫史诗性创作的一个标志;再比如他的《北征》,也非常长。像苏轼、欧阳修,他们都写过长诗,这些长诗是那个时代的记录,从诗歌史的角度看,绝对属于上佳之作,但因为形制较长,不便于记诵流传,所以一般读者不太熟悉。我们这本书有一个很重要的用心,就是我们着重去选择目前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篇目。为什么这样做?孩子的学习负担多重啊,我们就让孩子们重温一下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诗歌吧。但是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读到教材以外的解读与感受,我们希望在教材之外,给他打开另一个诗歌的感受世界。换句话说,教材如果有页,我们希望这本书就是第页,仅仅只是多出一页。当然,我对这些诗词的讲解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是标准答案,孩子们肯定也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康震问: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其实已经有很多人讲过了,您的讲解和其他人的讲解有什么不同?您一直致力于普及古诗词,在个人研究和普及之间,您怎么找到一个合适的分寸?康震:我的解读最大的不同在于我是康震,不是别人。其实,每个人对古诗词的解读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一个,独特的一个。就我个人而言,解读诗词,一是要确保知识准确,二是希望有自己的领悟与角度。比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很神奇,神奇在哪儿?“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一共才多高?瀑布就“三千尺”?庐山肯定没有三千尺高,难道瀑布比山还长?大概只有科幻电影《阿凡达》里才会演绎这样的瀑布,对不对?大家都知道,在庐山上不可能有三千尺长的瀑布,李白故意这么说,由此就可以看出李白的夸张到什么程度,看出李白的非凡想象力。还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为什么不是“疑是彩云落九天”,必须是“银河落九天”呢?因为银河很高、很长,银河也非常神秘,也很飘逸。所以用银河形容瀑布,这对古典诗词的比喻和夸张手法来讲是个创举。说实在的,李白笔下的这条瀑布,我到实地看过,真的是像银河一样,从非常高的山崖处飘然而下,如同白练一样。后来徐凝的《庐山瀑布》形容瀑布是白练,还让苏轼嘲笑了一番,这就说明用白练形容只是写实了,用银河就会显出瀑布的仙气。问:您在书中讲解古诗词和您在《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上讲解有什么区别?康震:区别太大了。说话的语态和写作的语态完全不一样,说话的思维跟写作的思维也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写了两年多的原因。书在读者手中会反复看,反复琢磨,所以写书落笔要慎重。当然说话也要慎重,但是相比较来讲,口头解析一首诗词,会受现场环境、语态的影响,随机性比较强。但是书本上的表达是相对稳定的,也更为准确。所以在这里郑重向大家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本书。“一首诗,一个朋友圈,一个时代”问:我发现这本书随手翻到哪一首都可以读下去,每一首的讲解字左右,大概8分钟就可以读完。它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大众阅读。您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旁征博引,把诗人的人生、交际,名诗的形成、流传,都涵盖了,可谓干货满满。您是怎么做到的?康震:写这本书首先想到的是要把单篇的精品讲给大家听,但是把诗人放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个历史的排列。换句话说,单篇合成一章,连缀便可成史,这本书也算是一部小小的古典诗歌史。具体在写的过程中,我喜欢用一个人,一首诗带起一个朋友圈、一个时代。比如李白在一首诗里提到王昌龄,王昌龄在一首诗里提到孟浩然,孟浩然在一首诗里提到王维,王维在一首诗里提到杜甫,杜甫在一首诗里提到李白。这些诗人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也不是一个人在写诗,他们是一个群体,互相是有紧密关联的。古代人也有自己的朋友圈,所以大家知道,当时交通虽然很不方便,但是诗人互相之间其实是声气相通的。他们互相勾连,就形成了“诗坛”。问: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在之前改了很多回,最后才用了“绿”字。您觉得为什么“绿”比其他的字好?康震:王安石写诗炼字非常用心,这个大家都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之前用过很多字,都不中意。比如“到”,这个动词很准确,但是乏味、太硬,春风太苍白;后来又用“过”字,也是动词,显得春风太匆忙,啥也没留下来;后来又说“春风又入江南岸”,“入”字太狠,春风太莽撞;后来又用“满”字,觉得一大片,爬山虎一样,春风不够含蓄;后来用“绿”,形容词作动词用,有颜色,有诗意,将无色无味的触觉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春风,诗意顿时豁然开朗,焕发出一层全新的境界。这其实是文学史上一根筋钻到底的故事,没有一根筋的精神,就没有经典。“最初喜欢哲学、美学,上大学后爱上古诗词”问:您是什么时候爱上古诗词的?康震:我最早很喜欢哲学,上中学时读了不少哲学书,似懂非懂,但是兴趣非常浓厚。记得那时候,读过费尔巴哈的一些哲学小册子,读过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还有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有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包括列宁的一些小册子。多是读一些感兴趣的章节,很少通读,有时也看不大懂,就是很有兴趣。还读了一些美学的书,朱光潜的,宗白华的,李泽厚的,里面有很多对古典诗词的解读,这些内容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比如李泽厚认为初唐的《春江花月夜》所写的就是一个时代的青春期(大意如此),这样的分析视角,令人钦佩。读大学的时候,我接触古诗词渐渐多起来,了解到古诗词的内涵很广大,不仅仅是抒情写景,还有很多更丰富的内涵。问:所以是哪一首古诗词打动了您?那是在多少年前的一个中午?康震:不是中午,是昏昏欲睡的下午,那还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老师讲了一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个“流”要多这一点,三条流水加上一个水点,这辈子就把这个字记住了。所以我对古诗词的记忆应该是从“黄河入海流”开始的。问:您是大学教授,这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古典诗词普及,您认为大众为什么要去读这些古典诗词呢?康震:不只是现在,就是在唐代、宋代的时候,人们也在读前代的诗词,也在读古典诗词。无论是先秦两汉,还是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或是近代、现代、当代,古典诗词阅读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习惯、传统。现在,有些家长比较着急,恨不得让孩子两三岁就开始记诵古典诗词,其实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是一种渗透在血脉当中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