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55年授衔时,四川省副省长为何能授上 [复制链接]

1#

回首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的峥嵘岁月,就不得不提起年的那次大授衔。新中国的第一代将帅,基本都集中于此,成为了载入历史史册的辉煌一页。

这些开国将帅,每个都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在每一段传奇故事的背后,也都有着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人民军队的授衔,也是让军队走向正规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同时,这次授衔在当时的国内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因为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外,没有哪支军队会一次性授衔给众多起义将领、因战争而致残的军人将军的军衔。

一、光荣的革命岁月

在年的大授衔中,一共有57人被授予了上将的军衔。这57人无一不是身经百战的沙场宿将,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建设一马当先,立下了汗马功劳。

阎红彦就是57位开国上将中的一员,除了上将军衔之外,他还被授予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以及“一级解放勋章”。可见他的整个军事生涯,受到了何等的褒奖。

尽管满是荣耀,但是相比而言,阎红彦在军队中的职务并不是很高。同时,在当时给出的相关规定中,已经在地方工作的同志是不再参与授衔的,这其中就包括了谭震林等人。

当时的阎红彦,已经到地方参加工作了。曾先后担任四川省委书记、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等重要的职务。年授衔的时候,阎红彦正担任四川省副省长。

年授衔的时候,毛主席亲自批示:“这次上将名单中一定要有陕北红军的代表!我看阎红彦就是陕北红军的代表!”就这样,阎红彦成了年授衔历史大事件中独一份的“例外”。

阎红彦一位老战友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他说阎红彦从一位贫农人家的孩子,成长为党的优秀高级干部,在风雨飘摇的斗争环境中始终保持高尚的品质作风,为全党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阎红彦于年10月出生于陕西一户穷苦家庭中,16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在战争中屡立战功。他是从战争中打出来的军人,也有着指挥大部队的丰富经验。

哪里的战争打得响,哪里就有阎红彦。所以淮海战役的作战结束之后,阎红彦就因为过度劳累,脑袋上的头发突然就白了一块儿,邓小平还逗趣说他像“伍子胥”了。

阎红彦对于祖国解放事业的贡献不言自证,过去的中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前仆后继的革命者,才一步步走向光明。无论是从资历还是立下的功劳来看,年的授衔理应有他。

年,抗日战争爆发,阎红彦以警备三团团长的身份,受命保卫陕甘宁边区。为了打好这场防御战,三团在山西积极响应战斗,致使敌人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干扰。

年,陕甘宁边区的战斗也在日寇的封锁下进入了关键的时期,阎红彦就带领部队上山开始了大生产,将那些荒废的土地都开垦了出来,重新种上了小米和玉米等农作物。

这样的措施,在解决本部队军粮供应的同时,还援助了其他的队伍,同时也减轻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财政压力。毛主席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非常高兴,还亲自题词以作褒奖。

阎红彦为人刚正不阿,对党更是保持着绝对的忠诚。以他年就加入红军的资历来说,放在上将当中也绝对是非常高的。但是除此之外,阎红彦被评为上将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阎红彦等人领导的陕北红军,以及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让红军在危难的关头,有了可以喘息的机会。

所以,评定军衔的时候又怎能忘记阎红彦和陕北红军呢?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点名说要有“陕北红军的代表”,也是为什么已经到地方工作的阎红彦,能被毛主席钦点的关键原因。

二、“生产书记”阎红彦

阎红彦不仅在军事方面做出了不小的功绩,他在主政云南时,为当地工农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人们的经济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阎红彦被亲切地称为“生产书记”。

阎红彦在职期间,也被认为是云南的黄金时期。年秋天,刚参加完庐山会议的阎红彦就被调任到云南就职,但是当时云南的严峻形势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无疑是严峻的挑战。

那个时期,云南当地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加上一些其他的问题,导致出现了人口外流十多万的极度不乐观的情形。此外,阎红彦还发现云南副食品的缺乏现象较为明显。

居民吃不上饭,致使浮肿病也开始蔓延。于是阎红彦意识到要先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由此提出“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的观点,这也充分体现了阎红彦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

年,阎红彦看到有地方出现了极度缺乏粮食的情况。于是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努力做出一些成绩来。随后他在昆明召开会议,重点指出,一定要把制止现象当成重中之重。

在阎红彦的号召下,云南全省与浮肿病展开了积极的斗争。他们为那些饱受饥饿和病痛的人们每天发放固定数量的救济粮,并且还会组织医务工作人员每年都去下乡集中看病治疗。

阎红彦的一举一动,都做到了真正地为人民服务,并且打心底里把群众的利益放到首位,对看到的问题都秉持着高度负责的态度,这样的人又怎能不让人感到敬佩呢?

除了搞粮食外,还要积极丰富其他的生产资料,坚持多元化发展经营。阎红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与其他干部商议后,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和特色制定了针对性的方案:

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来说,要结合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政策,比如“余粮减免”、鼓励自主多卖的政策,这样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粮食返销的现象,大大促进生产经营。

对于其他一些典型的贫困地区,则是采取了减少上交,或者就鼓励居民用畜产品和山林特产作为公粮的抵消品,集中力量发展多种经营,让这些地区逐渐改变了样子。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云南群众在生产经营方面的积极性显著提升。群众有力量,人民的生活就有希望,在一系列的措施调整下,当地的艰难局面也逐渐被扭转。

三、“贴心人”阎红彦

年9月,阎红彦在去云南临沧做调研工作的时候,深觉当地的环境和经济状况普遍还处于贫困的状态,所以他的心里面感到非常不是滋味。

临沧是云南全省地理位置最为偏僻的地方之一,阎红彦到达那里的时候,汽车走的山路都颠簸不平,他看到路上的修路工人穿着都很破烂,就索性下车去了解情况。

通过一番了解之后,阎红彦对着当场的干部群众感慨道:“云南解放这么多年了,老百姓的生活还是这样贫穷,作为省委书记,我没有尽到责任啊!拜托你们,把生产搞上去!”

阎红彦说完这番话,还向着这些工人深深地鞠了一躬,他把群众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看得出来,阎红彦始终把“真抓实干”四个字,落实到了自己的工作当中,着实让人动容。

然而,云南的落后面貌并非是存在一天两天了,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发展生产,不仅要在物质上解决问题,更要老百姓的思想文化水平跟得上才行。可是想要改变,又谈何容易呢?

同样是在年,阎红彦到达耿马考察的时候,与当地54个青年人交谈。阎红彦首先就问他们知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这些青年在一顿面面相觑之后,回答“中国人”的却仅只有四位。

这样的结果,让阎红彦感到非常意外。如果连自己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不知道,又如何谈爱国主义呢?而且这里很多人也都非常原始,刀耕火种,连最简单的劳动工具都不懂如何使用。

此后,阎红彦大力倡导云南地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很多地方都办起了学校,第一课就讲“我是中国人”。所以云南地区的人民非常感谢阎红彦,一直赞颂他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结语

从一个穷小子到开国上将,阎红彦在艰苦的武装斗争环境中不断蜕变,丰富的革命经验和优良的思想作风,让他一生都保持着极高的军事素养,也因此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阎红彦做事根据实际情况,真抓实干,注重民生。推而广之,这样的品质对于后人都起着示范和榜样的作用。每个人都应该以此来约束自己的思想,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和建设献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