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鸭梨”大最怕往家打电话 老人最需要精神慰藉
父母的思念新闻回放:长春市民王艳(化名)在湖西路与建昌街交会处附近开了一家理发店。有一次,理发店里放起《常回家看看》,一位大娘哽咽着说,“儿子好长时间没回家了……”王艳接触的老人中,不少都有类似经历,老人们的一举一动让她心酸。
“我儿子工作忙,过完年又好多天没回来了……”长春市民高大娘感叹道。昨日,本报的报道触动了很多人,不少人讲出了自己的故事。
父母的思念
过完年,17天没见着儿子了
高大娘今年77岁,家住长春市西新区。儿子成家了,平时不总回来,只有逢年过节才来看看。“打电话也少。他身体不好,要是长时间不打电话,我就寻思是不是有病了。”高大娘说。
春节,高大娘的儿子说要一家三口回来过年,这可乐坏了老两口。除夕下午,终于盼回了儿子一家。仨人一进屋,老两口忙递上拖鞋。可能因为太累了,儿子没说几句话,就栽进沙发里睡着了。晚上,老两口把厨房里的菜端到餐桌上,儿子一家三口才凑了过来。
“累我也乐意,总算一家人齐了。”高大娘说。直到正月初三,老两口都这样忙碌着,可心里却很满足。过完年后,高大娘却无精打采起来,老伴问她咋了,她说心里突然空落落的。“又有好长时间没见着儿子了,也没个电话……”高大娘说。老伴算了算,已经17天没见着儿子了。
最操心的是远方的大儿子
王大爷今年79岁,家住长春市宽城区。老两口有7个子女,除了老大在深圳工作,其余的都经常回家。但老两口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老大,因为工作忙,除了逢年过节基本一个电话也没有。“想孩子啊,五六年才有一回探亲假,亲戚家走一遍,在家待不了多长时间。”王大爷说。平时想孩子,就只能看着孩子回来时照的全家福。
除夕那天,老两口等了半宿也没等到儿子的电话。“我俩总摆弄电话,看是不是坏了。”王大爷说。初一早上,儿子打来了电话,老两口激动得不行。“儿子说,再有几年就要退休了,退休了就回来生活。”说到这儿,老两口眼泪都流下来了,但脸上却挂着笑容。
儿女的无奈
压力太大,打电话就想哭
樊女士今年27岁,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就去北京工作了。“那时候生活压力大,公司每个月都有新人进来,要不努力就得被淘汰。”樊女士说。每每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自己租的“小窝”时,她都会特别想父母。“想他们我也不敢打电话,一打电话就忍不住想哭。”樊女士说。
去年她回到长春工作,天天住在家里才知道妈妈的心脏病时常发作。“年前,我妈睡到半夜突然就难受起来,以前她都没跟我说过。从那以后我才知道,他们老了,我必须陪在他们身边。”说起这事,樊女士眼圈红了。
现在,樊女士一天要给妈妈打好几遍电话,妈妈的精神也好了很多,还喜欢逛街,经常给樊女士买穿的、用的。“这些东西我都用不上,可我喜欢留在身边,想妈妈就看看它们……”樊女士说。
工作忙忽略了老人
李女士40多岁,是单位的材料员,单位生产配料的工作都得经过她这儿,工作一忙,她总想不起来回家看父母。“父母跟我妹妹生活在一起,我也就不经常回家看他们。”李女士说,直到去年12月,父亲突然住院了,住院第3天妹妹才打电话通知她。
“我埋怨妹妹怎么没早点打电话,父亲说自己没什么大事才不让妹妹给我打,说我工作忙,怕影响我。”李女士心里挺难受。到了医院,陪了父亲几天,她才发现父亲老了不少,心里很不是滋味,“以后我也得常回家看看,孝顺真的等不起。”
■延伸阅读
精神慰藉是
老人最需要的
今年1月,《武汉晚报》报道称:因惧怕鞭炮声,“空巢”老两口连续3年“住院躲年”。后来,心理医生多次沟通发现,这二老真正害怕的不是“鞭炮”,而是“孤独”。
今年的全省两会上,省*协委员唐红曾表示,从去年12月开始,她针对全省做了一个详细的调研,除去吉林省养老院里的老人外,我省“空巢家庭”超过了30%,农村留守老人约300万人。据预测,2011年至2020年,吉林省老龄人口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速约为5%,而在高速增长态势中,空巢老人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
“很多人觉得关心父母就是给东西给钱,其实,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昨日,长春市老龄委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精神慰藉应该得到重视,多打电话,多回家看看,是老人们最需要的。
■征集
如何给老人精神慰藉,您有何好建议?欢迎拨打热线:0431-96618与我们探讨。